No menu items!

    40岁重启人生:在加拿大打拼,真的比在国内更幸福吗?

    中年移民加拿大:从国内老板到幼师,我用3年时间明白了什么叫“体面的落差”

    说白了就是,40岁放弃国内一切重新开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面子”和“里子”的豪赌。

    我在温哥华当幼师的第一天,接到国内前下属的微信:“老板,听说您去加拿大了?什么时候回来继续创业啊?”我盯着手机屏幕整整五分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因为此刻的我,正穿着围裙给一群加拿大小朋友擦鼻涕。

    【底层移民】:用博士学历换取生存权

    先说说我认识的老刘。

    国内985大学副教授,发表过30多篇SCI论文,带过上百个研究生。现在呢?每天开12小时Uber,月收入4000加币。他说最难受的不是收入下降,而是乘客问他“你英语这么好,为什么不找份好工作”时的沉默。

    还有隔壁的张姐,医学博士,国内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移民后因为执照认证问题,在华人超市杀了两年鱼。她说:“在国内,我的手是用来做手术救人的;在这里,我的手是用来剖鱼肚子的。”

    残酷的事实是:对于底层移民来说,所谓的“新生活”不过是用尊严换生存。

    为什么他们还要坚持?因为孩子。老刘的女儿在这里读高中,不用刷题到凌晨两点;张姐的儿子有严重哮喘,温哥华的空气让他两年没进过医院。

    他们牺牲的是自己的职业荣耀,换来的是下一代的呼吸自由。

    【中层移民】:在“小确幸”和“大焦虑”之间反复横跳

    我就是典型的中层移民。

    国内有两家公司,年收入七位数,住着大平层,有保姆有司机。移民后呢?早上6点起床准备三个孩子的午餐盒,下班后还要割草、修水管、通马桶。最讽刺的是,我现在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成功组装了一个宜家书柜。

    但你要问我后悔吗?

    昨天下班后,我坐在后院看着孩子们在草地上踢球,老婆端着咖啡坐在旁边。没有应酬,没有酒局,没有“王总”“李总”的称呼。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生活”。

    中层移民的纠结在于:我们既享受着简单生活的甜,又咽不下身份落差的苦。

    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在晒新项目、新投资;我在晒后院种的西红柿。他们在谈几个亿的生意;我在为超市打折的牛肉激动。这种反差,说不难受是假的。

    但当我看到孩子用流利的英语在学校演讲,不用担心户口、学区、关系时,所有的落差感都变得可以忍受。

    【上层移民】:重新定义什么叫“成功”

    真正的上层移民,不是指有钱人,而是那些完成了心理建设的人。

    我的邻居王哥,国内上市公司CFO,移民后在社区大学教会计。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在国内,成功是让别人羡慕;在这里,成功是让自己舒服。”

    还有做投资的陈总,现在每天最大的乐趣是研究怎么烤出完美的牛排。他说:“以前谈生意,一顿饭吃三个小时,聊的都是数字;现在和家人吃饭,一顿饭也是三个小时,聊的都是生活。”

    《道德经》里说:“知足者富。”上层移民的智慧在于:他们不是放弃了成功,而是重新定义了成功。

    三年后,我终于想明白了

    移民这件事,本质上是一次关于“自我”的重新排序。

    在国内,我们的价值体系是这样的:

    • 赚了多少钱
    • 有多大的公司
    • 开什么车
    • 住什么房

    在加拿大,价值体系变成了:

    • 陪家人多少时间
    • 身体是否健康
    • 心情是否愉快
    • 孩子是否快乐

    说白了,就是从“活给别人看”变成了“活给自己看”。

    前几天,那个问我什么时候回国创业的前下属又发消息了:“老板,我也在考虑移民,您觉得值得吗?”

    我回了他一句话:“如果你还在问值不值得,说明你还没准备好。真正准备好的人,问的是怎么做,而不是该不该做。”

    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别人眼中的落差,可能正是你心中的归宿。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