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昏迷30小时后 他醒了‥澳洲青少年暴力无罪?(组图)

    在澳洲,华人面孔似乎总成为街头暴力的目标。塔斯马尼亚州 8·3 群殴案中,一名 33 岁中国留学生因为阻止一群青少年纵火,反被群体围殴至重伤,昏迷 30 多小时。“Teenager”这一身份仿佛成了免死金牌,成了他们为非作歹的兜底。这场群体围殴的暴力事件本身让人愤怒不已,但更让人不甘的是这类事件的结局都有惊人的熟悉之处——涉案未成年人多数获保释。

    其实细细盘点过去几个月,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悉尼街头、公交车厢、校园附近,亚裔面孔一次次成为攻击对象;而在澳大利亚的青少年司法体系下,“条件保释”“轻判处理”几乎成了必然结局。

    这不仅是一宗恶性案件的悲剧,更是海外华人群体反复面对的现实难题。我们忍不住要问:这样的暴力循环,什么时候才能画上句号?

    当地时间 8 月 5 日下午 3 点半左右,塔斯马尼亚州霍巴特北部 Glenorchy Northgate 商业圈,一名 33 岁中国留学生在试图阻止一群青少年点燃垃圾桶时,却当场被反扑围殴,施暴者主要是青少年。

    图源:YouTube

    图源:网络据目击者称,施暴者大约有二十余人,接连对受害者头部、上身拳打脚踢,持续时间长且极为凶狠。受害者送医后确诊颅骨骨折、脑出血、脑震荡,在 ICU 昏迷超过 30 小时,目前虽脱离生命危险,但仍需多次手术与康复。

    图源:网络

    事件一经曝出,塔州警方展开滚动抓捕:目前有 6 名未成年人(4 名男孩 + 2 名女孩)因刑事袭击罪被起诉。警方表示,“所有涉嫌者均已被起诉”,但其中部分仍获条件保释。

    图源:网络

    其实,早在之前发生类似恶性事件时,政界已经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北塔斯区议员 Bec Thomas 在社交平台直言:“Enough is enough——必须对青少年暴力说不。”塔州首席部长 Rockliff 表示“所有选项都在桌面上”,包括参考昆州做法对严重暴力的未成年人适用成人量刑。

    图源:Facebook

    图源:ABC NEWS

    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已正式发声,敦促澳方严惩肇事者,并提醒在澳中国公民提高防范意识。

    6 月 那场悉尼海德公园的集会口号:“Stop youth violence. Our safety matters.”仿佛还在耳边徘徊,现在华人无端频遭暴力的事件又发生了。

    图源:网络

    其实,今年4-6月,澳洲的华人圈颇不平静。仅在悉尼及周边地区,就接连发生数起令人震惊的暴力事件。受害者包括游客、留学生以及在澳工作生活多年的移民,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看起来像华人”的亚洲面孔。

    施暴者多为未成年人,且常在短期内获保释。我们系统盘点过这些事件:怒了!华人屡被袭击,澳洲小孩卡BUG打完秒保释,还不能还手?4万人网上联名抗议!4月19日:

    一对中国父子来澳旅游,在悉尼市中心遭一名白人男子无端辱骂和袭击。父亲被踹得头破血流,当场晕厥,掉落了两颗牙。

    袭击者迅速逃离现场,尽管路人报警,但警方迟到20分钟,救护车也迟迟未至。

    更令人心寒的是后续医疗处置。

    到医院后,护士称伤口“结痂无需处理”,CT检查被拖至凌晨,床位安排也一再推迟,直至凌晨四点才得以住院——而当时病房内竟有三张空床。

    这一系列冷漠反应令家属倍感无助与愤怒。

    5月14日:

    一位名叫Jack的华人男子在公交站无故被殴打,对方公然叫骂“Ching Chong!Go back to China”,并朝他脸上猛击一拳,嘴角当场流血。

    随后的几起袭击更加令人胆寒。

    5月16日:

    悉尼大学中国女留学生Ami在下班途中,遭6、7名10至14岁的青少年围殴,左眼受伤,头部剧痛;

    5月21日:

    一名42岁的上海籍移民在自家小区附近被几名少年拽倒在地,头脸被连踢数分钟。

    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警方随后确认,七名涉案青少年全部被捕并遭到正式起诉,年龄介于11至16岁之间。

    没看错,最小的才11岁……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且愤怒的是,这7名涉案青年在被捕后,竟全部被予以保释。

    5月25日:

    一位华裔女孩在唐人街被四五名青少年暴力殴打,导致眼睛及身体多处剧痛,期间充斥“滚出澳洲”的辱骂。

    袭击者(视频来源:受访者提供)

    6月13日:

    昆士兰两名中国女留学生在公交车上突遭青少年围殴,全程无人伸出援手。两人强忍伤痛报案,送医后均被诊断为严重软组织挫伤。受害者佳媛伤势尤为严重,颈部、手肘及背部肿胀剧烈,已影响日常生活。

    事发时,尽管穿着厚厚的冬装,施暴者仍疯狂撕扯其衣物,连内衣都被扯坏。警方做完笔录后,她们直到次日才获准出院。

    更有甚者,25岁的中国女留学生Emma在短短四天内两次在街头被袭击。一次是遭50岁左右的陌生男子撞击、拽发、击头并拖拽在地,另一次是在轻轨站下车后,被人用不明液体从水枪喷射。

    讽刺的是,对方没有攻击一旁的白人老人,而是选择了Emma这位亚裔女性作为攻击目标。

    Emma在社交媒体上说:“我不是孬种,这次我反击了。但说实话,真的心累。最近真的不太平。”

    然而之前的抗议虽然造成了比较大的社会声浪,但是现在那群不安分的青少年又开始兴风作浪。屡教不改,屡次挑衅,屡次再犯,看来澳洲的治安问题,青少年的犯罪条例真的急需调整了。

    这些案件之所以频频引发公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施暴者是“未成年人”。

    在澳大利亚的法律体系中,14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几乎不承担刑事责任,而 12—17 岁的青少年即使被认定构成罪行,通常也会优先适用非监禁刑罚,比如社区服务令、行为守则、心理辅导等。

    图源:网络

    即便进入法庭程序,这类案件也往往交由儿童法庭(Children’s Court)审理,过程不公开,涉案者身份受到严格保护。这意味着:

    公众和媒体很难获知案件细节;

    受害者往往得不到完整的案情与判决信息;

    施暴者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自由,甚至重返原有社交圈。

    这种制度的初衷是“给青少年改过机会”,但在暴力案件频发的背景下,也产生了明显副作用:

    对受害者的二次打击:施暴者很快出现于公共场所,受害者可能再次遭遇或被威胁;

    威慑力不足:潜在施暴者知道法律“保护”他们,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社区信任受损:警方和司法部门被质疑“护短”,公众安全感下降。

    Eastgardens 案的 7 名涉案未成年人短期内全部保释,引发 3 万多人在线联署呼吁提高刑责门槛、加强羁押与判刑力度;但在现行制度下,改革进程依然缓慢。

    塔州案发生后,除了中方的外交关切,本地社交平台与华人社群也迅速响应。微信互助群里,志愿巡逻小队、报警流程科普、紧急求助对话卡被频繁转发。许多人强调“这不是仇恨,而是为了生存”。

    图源:网络

    Reddit 上有用户留言:“司法系统太宽松了,这些未成年人很快又能回到街上。”可见公众对现行青少年处理机制的不满并非少数群体的情绪。

    图源:Reddit

    这已经不仅仅是青少年犯罪了,甚至算得上种族偏见。在澳华人频遭无端暴力,这不仅是个案,更涉及种族安全、司法公正等深层问题。希望政府和司法部门能给公众一个交代。

    针对频发的暴力事件,有一些准备去澳洲留学的同学也开始犹豫这个目的地是否合适,网络上对于澳洲的声讨也越来越多。如果你已身在澳洲留学生或长期生活在海外,请务必

    提高警觉:尽量避免夜间独行,了解周边治安状况;

    依法维权:遇事立即报警并保留证据(视频、照片、证人信息);

    法律意识:熟悉当地“正当防卫”界定,避免反被追责;

    互助网络:加入华人互助社群,获取安全预警与支持。

    如需联系领事保护或当地警力,请记下以下信息:

    澳洲报警电话(紧急):000

    非紧急报警电话:131444

    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保热线:+86-10-12308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热线:+61-2-95505519

    愿我们都生活在一片安全的社区中~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