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广东近日爆发屈公病(基孔肯雅热)疫情,本地累计病例已超过9千例,疫情还向周边省市蔓延,包含广西、浙江、福建均被列为与广东同等的屈公病流行风险一类地区,上海、江苏等被划入流行风险二类地区。
据广东省疾控局通报,8月3日至8月9日,广东全省添加报告1387例屈公病本地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1212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自7月8日以来,广东全省已累计9103例本地病例。广东周边省市也陆续传出输入病例。
例如,广西省南宁市葛村路石油小区13日上午发现4名屈公病患者,据广西法治日报报导,该社区出入正常,但不时有应急消毒车辆和工作人员进出展开清消工作。南宁疾控示警,「我市近期不断出现(屈公病)输入性病例报告」。
根据中国国家疾控局上月30日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依据屈公病流行风险由高至低分为一类至四类地区,其中一类地区指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除了此次疫情爆发的广东省属于此一级别,浙江、福建、广西、海南、云南等省份也均属于高风险区域。
流行风险二类地区,指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的省份,包括上海、 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11个省份。
中国国家疾控局表示,屈公病是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感染引起,经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人群对屈公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不过屈公病并不会人传人。
由于上周添加病例连续2周下降,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长康敏称,佛山市疫情快速上涨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广东全省添加报告病例数呈现连续下降趋势。此前,7月27日至8月2日广东添加2892例;7月20日至7月26日添加29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