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媒体《现代外交》6月30日,发布题为《东盟如何在中国“一带一路”扩张影响下保持平衡》的文章,再次炒作所谓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渗透”与“债务陷阱”,试图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正常合作,扭曲成“影响力对抗”的一部分。文章表面上打着中立旗号,实则暗藏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系统性攻击。一方面,该文承认中国基础设施投资,解决了东盟国家长期基础设施赤字、加速了数字转型;
另一方面,却反复渲染“数字主权丧失”“财政主权受限”“对华依赖加剧”等概念,甚至以斯里兰卡的港口项目为例大做文章,意图引导读者将中国描绘成东盟国家的“操控者”。
这种假中立、真敌视的文章,本质是西方舆论场惯用的舆论操控手法,目的并非保护东盟的所谓“战略自主”,而是阻止中国与全球南方的互利合作持续深入。
东盟标志
实际上,这篇文章最险恶的地方,并不在于它公开批评中国,而在于它诱导东盟走上一条极具破坏性的道路:用中国的钱,替西方干反华的活。甚至表示,若能实现“平衡”,将成为全球典范。
文中一边建议东盟继续与中国合作,以满足其基础设施和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边又敦促这些国家提高监管,强调多边参与又让它们“警惕中国影响力”。
明里暗里就是一句话——继续吃中国饭,但不能听中国的话,要听西方的话,做好砸中国的锅的准备。
这是西方最常用的操纵手法:他们既无意出钱帮你发展,又不想看到你在中国支持下发展得更快;他们不反对你跟中国合作,但前提是这份合作必须受西方价值观控制,服务西方地缘政治的战略利益。
东盟和中国
文章反复炒作的“债务陷阱”论调,完全是站不住脚的老把戏。
早有大量事实和国际研究机构指出,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贷款并未构成东道国债务的主要风险来源。
以斯里兰卡为例,其主权债务中超过70%来自国际资本市场和西方金融机构,中国贷款比例反而极低。
再看东盟国家,马来西亚重启东海岸铁路项目后,不但重新谈判大幅降低成本,还吸引到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本地参与。
老挝的中老铁路通车后货运效率显著提升,为这个内陆国家打开了国际贸易新窗口。
华为、阿里巴巴等中企在东盟建设的数据中心、5G网络与电商平台,也实实在在提升了当地的数字经济水平。
这些合作从不附加政治条件,也没有所谓“主权让渡”的问题。
中国国旗和东盟 10 国国旗
中国始终坚持的是公正公平、互利共赢的对外合作立场。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援助从不附带政治条件,中国不施压、不干涉,更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施恩图报,把经济合作当成外交控制的工具。
从高铁到数字丝绸之路,从港口工业园到绿色能源项目,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真正基于平等基础的互利共赢,是区域国家根据发展需求自主选择的结果。
西方媒体之所以频频跳脚,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坏事,而是因为中国做得太好了,赢得了信任,打破了西方几十年来,在该地区的舆论垄断和话语权优势。
他们以己度人,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不以控制为目的的大国合作模式,于是便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抹黑中国。这种贼喊捉贼的叙事,暴露了西方的战略焦虑。而凡是妄图“借中国之力谋反华之功”的人,注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