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异国他乡创建新生活需要时间——但对女性而言,时间是有限的,生育的窗口不会等人。一些移民女性选择等到生活稳定后考虑生育,但当她们准备好时,年龄与不孕问题,可能已经成为阻碍。
「我们从外国来,什么都没有,要靠自己奋斗。我不可能端着盘子去生孩子。」张曼君(Marina Tse)说,她1970年代从台湾来美国时20出头,如今为错过成为母亲的机会感到遗憾。
只身一人在美国生活,张曼君非常努力。20多岁时,她边打工边求学;到30多岁,她的美国梦逐渐显形。40多岁是她最忙碌的时期——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频繁出差,有时甚至夜宿机场。「这种紧张的生活,怎么可能怀孕?」她回忆道。
对许多亚裔移民女性而言,职涯发展、移民身分的不确定性以及缺乏家人支持,使她们在是否生育、何时生育上的考量更加复杂,而这些选择,有时带来无法回头的结果。
凭借加倍努力,张曼君从一名在餐馆端盘子的留学生,走入政策内核,成为亚裔女性在美公共事务领域的代表人物。她曾任加州教育委员会成员,后进入联邦政府,历任教育部助理副部长兼双语司司长、劳工部美西总长、交通部高级顾问等要职。
「生了孩子是需要人带的。」她说,作为移民,她需要靠自己去创建安全感;美国出生的人不一样,他们有更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安全感更多。
时光流逝,生育的机会也随之流失。工作的忙碌与缺乏支持,让她一再推迟决定。「我就是一直拖,心想等我告一段落再想这个事……,但等我说不做了,要去生孩子的时候,就太晚了。」她坦言。
张曼君的经历,映照出一个被忽视的整体趋势:美国移民女性的生育率正在下滑,尤其是来自亚洲的女性。

数据揭示快速变化
人们普遍认为移民有助提升美国生育率,但这一趋势正在改变。
移民与本地出生的女性之间的生育差距正在缩小。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数据,15至50岁的移民女性每千人生育的婴儿数,从2008年的76人降至2019年的57.2人,下降速度是本地出生女性的两倍。而在所有族裔群体中,亚裔女性的生育婴儿数最低。

移民女性的平均生育子女数,也出现更明显的下滑。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时,每位移民女性在育龄期结束前平均生育子女数为2.75人;到2019年,减少为2人,降幅是本地出生女性(从2.07人降至1.69人)的两倍。

相较于美国出生的亚裔女性,外国出生的亚裔女性,其生育子女数的下降速度更为明显。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签证与生育时机的错位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女性生育力在35岁后显著下降,年龄是导致不孕的主因之一。对移民女性而言,漫长又不确定的移民签证程序,往往与她们的黄金生育年重叠,推迟她们做母亲的决定。
美国的移民制度以其复杂与漫长等待闻名。依照国别上限与签证配额的规定,来自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的申请案件,面临更为严重的积压。有些家庭类签证类别的等待时间,甚至超过20年。
而当前政府对签证限制与旅行禁令的政策言论,也可能带来配额的进一步收紧,以及延误的加剧,增加移民女性在考虑生育时的压力。美国国务院5月28日声明强调:「我们也将修订签证审查标准,针对中国与香港的未来签证申请,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外国出生女性的初产年龄,始终高于美国出生者。根据丕优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统计,亚洲国家的新手妈妈超过35岁的比例,是美国本地妈妈的两倍。而华人女性更超亚裔平均水平。

政策及压力 连锁反应
移民相关的不确定性产生一连串效应。多年等待造成家庭分离,许多准父母对是否在这样的环境下抚养孩子感到犹豫。对许多家庭而言,稳定与完整是孩子成长的基本条件。
近期对非法移民的强硬政策,进一步放大恐惧情绪。大规模移民执法,突袭、拘留与政策变动,让许多家庭选择推迟生育。
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上的研究(2021年)指出,在移民执法趋严时期,选择怀孕的无证移民女性人数显著下降。这种高压环境不仅降低家庭收入、限制医疗资源,也加剧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促使更多家庭延后甚至放弃生育计划。
在资源有限、政策频繁变动的时代,生育成为一项高风险、难以负担的选择。
「少数族裔女性承受更多压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卵子研究专家、Harvest Fertility实验室主任夏平博士说,精神压力不只影响生育决定,也会扰乱荷尔蒙平衡与生殖功能。
「尽管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方式不同,但长期熬夜、工作压力过大等因素,可能导致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卵巢功能、卵子发育。」

传统文化下的负担
在许多亚洲文化中,女性仍被期待承担主要的孩童照顾责任,这意味着她们在时间、金钱与职涯上必须做出额外牺牲。对缺乏支持系统的移民女性而言,生育是一项更加沉重的决定。
根据丕优研究中心统计,外国出生的新手妈妈比本地妈妈更可能离开职场,她们之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并未工作。
同时,传统的支持系统,如亲人陪伴和社区链接的缺失,使得移民女性在面对生育抉择时承受更大压力。
「我们常听到人们谈论关于带孩子的辛苦,很少人谈论那份快乐,这是我们的社交习惯。」夏平说,这些对话容易让生育被视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可能。
此外,亚洲文化中对母亲身分的传统认同,也加深女性错失生育机会后的遗憾。父母对孙辈的期待、家庭聚会中的格格不入、朋友一句无心的「你什么时候要孩子?」,都可能成为痛苦的提醒。
在一个视「子女」为「完整家庭」必要组成的社群中,母亲身分缺失的情绪压力更为沉重。
「中国人说治国齐家平天下,家庭对华人来说很重要……,孩子是我的亲人、家人、最亲密的人。」张曼君说,「有时候想起来会很难过,觉得错过一个很宝贵的人生经历,会有遗憾。」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反而更强烈。」张曼君说。「我不是说一定要怎么样,孩子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虽然也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我真心想提醒大家:事业的机会一直在,但生孩子这件事不会等你。」
「其实可以做到两样都不放弃,要想办法、提前规画。」
科技帮助 但非万灵丹
冷冻卵子、胚胎与体外人工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等生殖科技,让女性有机会掌控生育时间。但高昂的费用是许多人的障碍。根据白宫数据,在美国,一次IVF疗程需1万2000美元到2万5000美元之间,而35岁以上的女性通常需要多次疗程。
对加州居民来说,新政策面带来希望。2024年9月,加州州长纽森签署第729号法案,自2025年7月起扩大大型团体健康保险对生殖治疗的保障。在联邦层级,川普总统2月签署行政命令,承诺降低全国不孕症治疗成本。
但生殖治疗并不保证成功。「科技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补救措施,不能把它当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夏平说,冷冻卵子或胚胎并不等于新鲜的,有时社群媒体把它吹得像万灵丹——「不一定会成功」。
根据她多年临床经验,至少一半女性在求助时,都没有对生育做过清晰规画。「不少人都选择优先创建自己的事业,把生育当做最后一件事,这应该是首先需要plan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