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末日灾难没来焦虑仍在?心理师5个方法让你安心下来

    看到相关新闻或名人发文时,避免点击与分享,减少自己持续暴露在焦虑资讯中。示意图。(本报数据照片)

    日本漫画家竜树谅在作品「我所看见的未来」提及2025年7月5日可能发生灾难的预言,引发关注。不少人担忧,即使今天没大型天灾,是否灾难仍可能在不久后到来。对此,咨商心理师提出5个方法,协助民众减缓焦虑与恐慌情绪。

    台湾咨商心理师公会全联会理事、开业咨商所所长黄柔嘉指出,不论是近期的「末日预期心理」,或是过去一段时间的战争、关税等国际事件,都可能唤起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尤其「末日预期」往往是一种集体性的情绪反应,在社会动荡下,更容易让恐慌情绪堆栈加深。

    以7月5日的「灾难时刻」为例,黄柔嘉说,许多民众甚至撑到传闻的末日时间凌晨3时18分过后才安心入睡;即使预言中的时间已经过去,仍有不少人担心整个7月都可能发生灾难,持续陷入焦虑与恐慌。

    黄柔嘉建议,面对焦虑情绪时,可先从身体放松开始,例如练习腹式呼吸法,或进行「身体扫描法」将注意力依序集中在头部、喉咙、胸口,一路往下延伸至脚底,觉察身体是否出现紧绷、焦虑等反应,并在过程中让身体慢慢放松。

    除了放松身体,也可以转移注意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回头查看生活目标。黄柔嘉说,人对死亡的畏惧,往往来自「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也要一个人离开」的孤独感,但若能增强与亲友之间的链接,便可有效降低孤独与不安。

    她也鼓励民众思考,近期生活中有哪些努力过的事情,这能提升「生存感」与「意义感」。当一个人有目标并付诸行动,这样的投入会回馈到内心,让人意识到「我其实很努力在面对焦虑,也努力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进而降低对死亡的困惑与不安。

    在社交媒体使用上,黄柔嘉提醒,看到相关新闻或名人发文时,避免点击与分享,减少自己持续暴露在焦虑资讯中。应有意识地规画网络使用,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的内容,避免社群平台持续推播耸动、危言耸听的资讯。

    黄柔嘉说,邀请亲友实体见面,是减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即使网络提供某种链接感,但若能亲自相聚、到户外走走、欣赏自然景观、短暂远离3C产品,都能帮助情绪调节,减少「末日预期」与各种负面情绪的干扰。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