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25万人凌晨4点直播蹲守 没等来日本大地震(图)

    据凤凰卫视报道,近日,有关日本7月5日将发生大地震的预言在网络疯传,预言推断地震的具体时间在凌晨4时18分,即北京时间上午3时18分。如今时间已过,预言落空。本台驻日本记者李淼在东京街头带来最新报道。

    截至日本当地时间7月5日13时,预言中所称的“毁灭性大地震”并未发生。日本气象厅监测显示,仅鹿儿岛海域有持续两周的群震余波——这些活动在板块交界地带属于正常的地质现象。然而,关于日本即将发生大规模地震的预言引发了广泛关注,日本全国紧急地震速报的视频直播在当天凌晨4时吸引了近25万人观看。

    4:18已过,日本人想要起诉龙树谅了

    昨夜睡前,就把闹钟扣到了今日清晨的4:15。起床泡了一壶茶,打开电视机,然后走到阳台上倒计时180秒,静静地望着面前的海湾,看看龙树谅老太太预言的“7月5日4:18”的大地震大海啸是否真的会发生?结果,等了2小时,除了太阳升起,几只海鸟掠过海面,啥都没有发生,后悔昨日买了一大堆面包。这个“7月5日末日预言”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因为日本漫画作家龙树谅的一本书《我所看见的未来》。这本书里,她提到2025年7月5日4:18,日本会遭遇超级大地震和大海啸,日本列岛将毁灭。因为她曾准确“预言”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很多人对她的“神准”深信不疑。加上短视频平台用AI特效把灾难场景渲染得跟好莱坞大片似的,导致香港、台湾不少飞日本的航班停飞,东京也有一些人逃往深山老林,据称旅游经济损失将超过5600亿日元(约280亿元人民币)。

    这种“末日预言”,其实在日本并不新鲜。1995年,奥姆真理教就曾预言“世界末日”到来,结果自己制造了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害死了13人。2012年,玛雅预言也让日本的超市卖断货,有人囤了半年的罐头。

    每次预言来袭,日本社会总会小小地“骚动”一把,但很快回归平静,因为日本人对灾难太熟悉了。

    日本的“末日文化”由来已久,我们看到过的动漫片《新世纪福音战士》《攻壳机动队》,还有《日本沉没》这样的电影,都是“末日文化”的代表作。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喜欢“末日文化”?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自然灾害的阴影。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几乎是家常便饭。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2万多人丧生,福岛核泄漏的伤痕至今未愈。每次余震,东京的高楼都会晃几下,防灾警报也会在手机上响个不停。这种地理环境让日本人对灾难有种“宿命感”。末日题材的创作,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恐惧的宣泄。

    二是社会焦虑的一种投射。从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开始,日本经济停滞了三十多年。年轻人找不到好工作,结婚生子的意愿越来越低,老龄化问题像个无解的难题。在社会压力下,末日题材成了情绪的出口。动漫片《EVA》里的“人类补完计划”,正是对孤独和迷茫的隐喻。这次“7月5日预言”在网络疯传,它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不安——与其担心明天,不如幻想一切归零。

    三是宗教哲学的底色作用。日本的“末日文化”还跟佛教的“末法思想”有关。末法思想认为,世界会逐渐堕落,最终走向毁灭。这种观念在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让日本人习惯把灾难看作命运的一部分。末日题材的作品,往往不只是讲毁灭,还会探讨“毁灭后如何重生”,这正是日本文化对“无常”的独特理解。

    与以往不同,这次预言传得很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社交媒体的算法总爱推耸人听闻的内容,一个“东京将沉没”的视频能轻松破亿点击。而科学辟谣的声音,比如地震学家反复强调“地震无法精准预测”,却往往被淹没。龙树谅本人也出来澄清,说她的书只是梦境创作,不是科学预测,还呼吁大家听专家的意见。可惜,冷静的声音总比不上灾难大片的刺激。

    2025年的世界并不太平。日本の“末日预言”就像一面镜子,也映照出人类对未来的集体不安。

    刚才浏览了日本雅虎网站上大家的留言,有两条挺逗:

    “唉,下个月还得还房贷!”

    “得起诉老太太,让她把巨额稿费吐出来?”

    7月5日还没有过完,“末日预言”依然是大家的谈资,但生活还要过下去。这几天,日本各地4级地震不断,做好防震防灾的准备是每个人的“日课”。

    啃完一只面包,想到一句话:人类真正的“末日”,往往不是天塌下来地陷下去,而是忘了珍惜眼前的美好日子。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