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牛津大学数学在读博士朱雯琪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被网友喊“网红”的问题。朱雯琪称:“很多人看到我就说‘追名逐利大网红’,很多人或许觉得说我是网红这件事会让我‘破防‘,其实我做互联网,在网上活跃的话,自然是接受各种各样的声音的。”
朱雯琪谈到优秀的数学学者身上都有一些共性,一是非常坚持,每天给自己稳定的一段时间去做研究,做学习。二是喜欢用“证明”的方式去琢磨生活中的事情。
“如果每天进步0.1%,这样进步10年,就是38倍,相当于从1涨到了38,这是我认为学习数学和数学思维带来的一种改变。”朱雯琪表示,“(坚持)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只有放在一个很长远的时间里看,才会出现变化。做研究要有长期主义的想法,虽然我看起来生活很热烈,但在做研究方面我也是一个可以坐冷板凳的人。”
朱雯琪谈到选择数学,她表示读博的时候是没有太多预期的,也想过去大理种花养猫,还想着做点数学让自己“开心开心”,最后越做越“上头”。朱雯琪说:“数学会让我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因为它很无限,可以一直往里钻,每天都有很多学者在给你做不同的‘饭’。追剧会说追完了‘没饭了’,但是,数学里面会一直有不停的‘饭’吃,这是一个无穷的世界。”
目前,朱雯琪在微博拥有169.5万粉丝,在抖音拥有45.8万粉丝。
此前,朱雯琪因在英国数学及应用学会(IMA)两年一届举办的Leslie Fox Prize颁奖中,成为了本届牛津大学唯一获奖者,也是唯一的获奖中国人,从而引发关注。朱雯琪表示,希望以后回国进高校工作,把所学贡献给祖国的数学领域。
3年前,朱雯琪发布的一则内容为“牛津大学年级第一毕业”的短视频引发关注,并遭到网友“学媛”的质疑和攻击。然而,在收到一名数学博士大V的出题挑战时,她以绝佳的速度解题,最终“自证清白”。
据了解,今年2月,她收到牛津大学数学系的录取信,11月毕业后留在牛津数学系工作,开始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明年开设研究生课程,年薪约40万元。
“不叫妈妈 叫老师”
朱雯琪祖籍在湖南,在深圳长大。母亲曾经是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父亲则是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
由于朱雯琪小时候有鼻炎,常常请假影响学习成绩,加之同学经常嘲笑她,拿她的鼻炎、外形甚至是姓氏开玩笑。当时只有10岁的她,逐渐变得厌学。
后来,朱雯琪的妈妈决定:自己在家教。而这一教,便是两年。
在朱雯琪的记忆里,妈妈更像是一个导师的角色。不同于学校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母亲会引导她探索,鼓励她自己钻研,遇到问题再请教。
她每天的学习时间也与同龄人不同。常常是上午10点开始学习,到了中午和妈妈外出吃个午饭,再回来学习到下午5点。
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朱雯琪深深扎下了对数学热爱的根。
朱雯琪回忆道,有一次,父亲给她讲起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罗尔定理,并演算了怎么证明它们的过程。“但他并没有要我懂的意思,只是玩儿似的跟我演示。”这一通操作却在朱雯琪内心擦出了不小的火花。
之后,每一次她见到爸爸都要将步骤回忆并重新演算一遍,问问他是不是这样。就这样,她来回演算了30多次,终于把第一次看似“天书”的证明步骤演算完整。自此之后,数学成了她最感兴趣、最着迷的学科。
12岁考上高中
16岁收到牛津录取通知书
在家学习了两年后,朱雯琪高中考进了深圳国际交流学院读书。16岁那年,朱雯琪迎来人生转折点——她收到了来自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010年,朱雯琪正式入读牛津大学。她表示,在牛津大学读书,能坚持下来的人,都是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这一点最让她受到鼓舞。
“所以,很多时候,我很羡慕那些硕士一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读博士从事数学研究的人,他们很清楚一开始要做什么,而不被外界所迷惑。”在谈到自己毕业时的职业选择时,朱雯琪不禁感叹道。
功成名就后
发现数学是自己内心的归宿
2014年,朱雯琪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香港的摩根大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做投资分析,随后进入香港的高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前后工作了六七年的时间。
投行的高薪工作,让她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也让她陷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价值焦虑中。
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回到学校再攻读一个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的硕士学位。幸运的是,数学的学习之路再次给她带来成功的喜悦:在30多名同修该课程的同学中,她以综合成绩第一毕业,并顺利收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
“只要坚持在自己热爱的数学领域持续进步,该来的自然都会来。”朱雯琪说。
来源:九派新闻综合央视新闻、深圳发布、深圳卫视深视新闻、广州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