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时报报导称美国川普政府拟在2026年减少南北两极研究资金约70%。由于此前美国已在在南极建设中显露疲态,相较中国正扩大在南极的科研设施,这让一些美国专家和盟国急了,担忧这无异为其他国家填补真空留下了空间:「难道南极也要拱手让给中国?」中国则曾称其在南极站建设符合南极国际规则和程序,「中国替代美国」之说完全是西方炒作。
据观察者网引述纽时报导,截至今年4月,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南极条约」共有58个缔约国。根据「南极条约」,「南极洲应只用于和平目的」,各国对南极的主权声索被冻结,各国应促进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这被称为南极例外主义。
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法学教授专家杰弗里.麦基(Jeffrey McGee)表示,世界局势动荡,中美俄等主要大国是在南极大陆上活动的主要角色,全球其他地区的动态正在波及南极。他说:「如果认为这不会影响『南极条约』体系和南极地区,那就有点天真了」。

报导指出,根据美国负责资助和监督两极活动的主要机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近期提出2026年大幅削减极地科学预算提案,基础设施支出的拟议削减幅度小于研究经费,但将推迟计划中的设施升级和扩建,并将停用美国最后一艘专用于南极研究的船只。
报导称,美国削减研究经费,让美国的一些盟国感到担忧。据介绍,美国是「南极条约」的最初签署国,此后一直是该地区的领导者。美国拥有最大的研究站,也是唯一在地理南极点设有基地的国家。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前「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美国代表团团长比尔·蒙廷说,美国在南极的存在是最大的,但近年已显疲态,「美国一直在稳步减少在南极的活动,虽然没有关闭任何站点,但也没有迅速修复或建设站点,且一直在减少部分后勤能力」。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他认为,这些削减也发出令人担忧的信号:因为存在感的减少意味着影响力的下降,为其他国家填补真空留下了空间。

「如果中国的影响力在上升,而美国停滞不前或减少其能力,那么这将被解读为中国取代了我们的位置」,美国智库南极与南大洋联盟顾问、前「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美国代表团团长埃文.布卢姆(Evan Bloom)表示。
一些美国盟国也担忧美国在南极撤退。报导认为,这部分出于政治原因,部分因为这些国家与美国在南极科学研究上有合作。
中国外交部在去年2月曾对相关问题回应做出明确驳斥称,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中国南极站的建设完全符合南极国际规则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