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高温之下,这个女孩为了环保拒用卫生巾(组图)

    2025年1月,全球经历了历史上最热的冬天。北京某冰场因冰层太薄迟迟无法开业,冷极西伯利亚气温升高了10℃。全球变暖让“暖冬”成了新常态。

    到了6月,西欧刷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西班牙、葡萄牙多地气温高达46°C。日本经历自1898年以来最热的夏天,中国同样度过了六十多年来最热的6月。

    7月,高温持续侵扰人类。全国多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冲上40℃。7月5日最高气温排行榜前十,有8座山东城市。

    在山东泰安,一辆运载190多头猪的货车,不得不求助消防,紧急为中暑晕厥的猪进行高压水枪降温,挽回财产。

    高温还引发一系列问题:中暑、热射病、电力短缺、农作物减产、森林火灾……

    更加不幸的是,有些人被热浪击倒,永远留在了这个夏天。

    但磨难可能刚刚开始,人们正在因极端气候问题变得焦虑不安。这不是靠玩笑就能消解的困境。

    95后女孩「壹个袋子」,过去多年持续在社交平台更新自己「无痕生活」的日常:减少使用塑料、不使用纸类、改造旧衣服、不使用卫生巾、养300只蚯蚓堆肥……

    她并非极端「环保主义者」,但环保与追求高质量生活并不冲突。她想要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生活的最小痕迹和尽可能多的故事。

    2022年,我们和她有过一次交流,也希望借她的故事,再次向大家展示一个环保的、可持续的生活是什么模样,从而看到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以下内容经由作者采访及「壹个袋子」部分视频整理而成。


    无论走到哪,我会习惯性背一个环保袋,代替传统的一次性塑料袋。

    从2017年至今,我践行可持续·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我并不是一个环保主义的人,不鼓励牺牲式环保。只是很多时候在我看来最省钱、最好用的物品恰好也有环保属性。

    我分享的大多内容属于“不费力的环保”,是可以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时候“顺便环保一下”的行动。我最想表达的是:

    环保其实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并非很遥远和困难。

    我的网名叫「壹个袋子」,取这个名字是因为环保袋——可能是大多数人开启环保生活的第一步。我希望在视频里,可以分享如何从一个袋子开始,尝试更多的生活方式。

    她把自己比作环保袋上面那只小浣熊,因为二者都有“掏垃圾”的癖好

    。为了避免使用塑料包装,我会自带布袋、网兜、玻璃罐等容器,去集市购买散装的食物。当摊主要给我塑料袋时,我会选择拒绝。他们也会因为省了两个袋子,而乐呵着送我一把花生或者抹个零头。出门在外,我会随身携带一个保温杯,杯子已经使用七八年了。我基本不会购买瓶装水,如果想喝奶茶、饮料时,就用自带杯去买奶茶,商家时常会优惠五元,还可能用中杯的价格,买到大杯的奶茶。


    可持续使用吸管

    记得去年的一个大雨天,我跑到商场里面躲雨。工作人员担心雨伞上的水,滴到地板上会产生危险,就提供了一次性塑料伞套。

    为了不使用一次性塑料,我把身上的冲锋衣脱了下来,包裹住雨伞后就走了。当时工作人员看我的眼神很奇怪,或许我应该向他解释一下原因。(笑)

    这几年里,我坚持不点外卖。尽量自己买菜做饭,想吃饭店的食物时,就带上自己的餐具去店里打包。

    日常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会被我家里养的300只蚯蚓吃掉。利用蚯蚓堆肥,把普通的土壤变成更富营养的黑金土,从而继续当作植物的肥料。

    环保,是一种技能满满的生活方式,也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活方式。

    很多生活用品是可以自制的。

    比如,只要用柑橘和白醋混合放两个星期,就可以拥有一瓶清洁剂。除了不能清理大理石表面之外,可以清洁家中的绝大部分角落。

    用布、蜂蜡、松树脂等,制作可重复使用的蜂蜡保鲜布,代替一次性保鲜膜。这样不仅用途更广,还因为所有的原材料都是纯天然的,丢弃后可以埋到土里进行自然降解,释放出很多营养物质。

    同时,它的外表也更美观,可以当作礼物送给亲戚朋友。

    对于一些无法自制的物品,我会尽量替换成可持续产品或是将一次性物品重复利用,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蜂蜡保鲜布DIY,可重复使用


    到目前为止,我完全戒纸,已经有两年的时间。

    我会用手帕来代替纸巾,用冲洗器替代卫生纸,尽量在电脑上完成事情,代替办公所需要的纸类。如果需要给室友留言,就用超市给的小票纸背面。

    印象中有一回,和朋友在外面吃饭时,我衣服上沾了污渍,在翻找手帕的时候,朋友递给我一张她用过的餐巾纸,让我擦拭衣服。

    旁边的服务员被惊到了,当时桌上就有一盒新的餐巾纸,但我居然要用别人用过的纸,而我的朋友还递得那么顺手。

    像是女孩子每个月都需要的卫生巾,从18岁开始我就不用了,而是用月经杯来替代,它可以在体内放置12个小时,也不用总跑去厕所更换。更方便,也更环保。

    因为月经杯是硅胶材质,在清洗后,可以重复使用,往往能用5到10年左右。

    洗护产品等,我会用零包装的皂来代替,皂盒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瓶盖。而我的卸妆油,就是普通的食用油,比如橄榄油、牛油果油、葡萄籽油。

    当然,可持续的生活,有时也离不开网购。

    需要在网上购物时,我会选择更容易被回收、利用或容易降解的产品,并在下单前备注:

    环保人士,谢绝赠品,不要塑料包装、过度包装,破损会自负。


    向商家提出环保的包装建议



    我把自己这种生活方式,称做「无痕生活」。

    这个概念来源于“无痕山林”,是一种户外运动理念,旨在提醒户外运动爱好者,在享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要维护自然的生态环境,尽量不留痕迹。

    比如说,那些户外爱好者在野炊时,点火之前会把草皮小心移下来,点完火之后再把草皮移植回去,尽量不留下有人来过的痕迹。

    我很喜欢这个概念,因为它没有训诫大家不要去自然里待着,而是教大家如何在自然中活动的同时,尊重环境并减少对环境的冲击。

    这是一种非常温和有爱的理念,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不会追求苦行僧式的环保。比如,我不会放弃我对美的追求,而去彻底戒掉化妆品。

    「壹个袋子」创建的豆瓣小组:無痕生活|可持续•极简主义

    我希望自己可以尽量无痕生活,不做不必要的伤害和浪费;努力成为一个地球资源的使用者,而不是掠夺者。

    生活中,我的大多数物品,都是通过二手的方式购买。

    拿二手家具来讲,不仅更便宜和环保,也是独一无二的,看起来非常复古和精致。


    淘来的二手家具

    近些年,我也几乎不再买新衣服。除了贴身的衣物外,其他服装、配饰等,我更倾向于买二手的。

    服装业是一个污染很严重的行业,我不太希望因为我的消费行为,而有更多的衣服被制造出来。

    很多人用二手的东西可能会很介意。但只要经过消毒,二手物品是完全可以安全使用的。当我穿着二手衣服时,没有人会觉得,我的衣服很廉价,同时,也可以满足我正常爱美的需求。

    我有一条从高一穿到大四的裤子,洗标都已经烂掉了,它现在应该已经变成了绝版。衣服上的每一道磨损,都记录了我自己的过往。

    我喜欢和物品一起生活,度过漫长时光的感觉。

    当物品坏掉的时候,我会先寻找途径去修复它。

    这会让我更爱惜自己的物品,尊重它背后工人的劳作,以及资源的使用,尽量避免进入一次性的消费文化。

    践行可持续的生活,让我变得更理性,也更有觉察。

    我意识到,无意识的消费,是对我自己劳动的不尊重。物品应该是为我所用,而不是我用打工去供养它们。

    以前,我在了解一个产品的时候,只在意它的价格、流行趋势等浮于表面的因素。现在,我会思考这个产品是我需要,还是想要?它是能真正解决需求,还是会先制造一个问题?

    如今很多产品都是这样,比如,商家会先告诉你,黑眼圈是不对的,再让你去用一个去黑眼圈的产品。

    当我更有意识地生活和消费之后,除了爱地球以外,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在疫情之下,我也更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在家的那段时间,很多人买不到卫生巾、卫生纸,或者是没有矿泉水喝等,会变得非常焦虑。

    但由于很多一次性的日常用品,我都没有在用,所以少了很多压力,反倒过得比较平和。

    事实上,便利的生活,有时是没有办法攥在自己手里的,依靠很多外界的东西,其实说没有就没有。



    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我的家庭有关,也和后天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关。

    我出生于一个节俭的家庭。

    我妈妈衣柜里的衣服,大多都有10年以上的衣龄。家里的吹风机也有将近20年的历史,现在很多家庭可能都已经换上了负离子吹风机。

    在我家,吃饭时如需要用到酱料,用完要立马放回冰箱。不能等到吃完饭,才放回去,因为食物回温后再冷藏,会比较费电。

    上小学时,每当新学期来临,同学们都会有新的塑料书皮去包课本。但是我爸不会每年都给我买新书皮,除非上一年的书皮已经用坏掉。

    每一年,我都会把书皮剥下来,用肥皂水仔细清洗干净,隐藏它是一个旧书皮的事实。


    一格家里,用了二十多年的吹风机

    一直以来,父母都很珍惜物品和资源,不仅仅是为了省钱。

    北方人冬天经常会去澡堂洗澡。小时候,父母带我去澡堂时,用水也很节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去澡堂要洗个爽,所以会疯狂用水。

    我的父母不懂碳中和,也不从事跟环保公益相关的工作,他们只是把节俭养成了习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多少也会被影响到。

    正因如此,从小每当我看到有浪费的现象出现时,心里就会有些难受。

    初中时,宿舍的水龙头特别不好关,要非常小心地关到一个特定角度,才能完全不漏水。我会趁大家睡着之后,出去溜达一圈,把所有的水龙头,都检查一遍,拧到最合适的位置,才会安心睡觉。

    小时候,这样做更多是出于习惯。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环保意识,更没有去想这背后有什么深意。

    如何自制洗衣粉及其好处

    高中去加拿大留学后,我开始接触到垃圾分类。

    认真地研究垃圾回收规则,学习哪种塑料可以回收,哪种不可以,这些知识让我在消费前,会多思考一步。比如说,薯片袋子不能回收,但是薯片盒可以回收,因此我就会买盒装的薯片。

    环保,于当时的我而言,就是做垃圾分类时很认真。酸奶瓶喝完会洗一下,纸壳箱上的胶带会去掉,因为这样回收效率会更好。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丢到回收箱里的垃圾最终去了哪里,以为塑料可以被无限回收。

    事实上,一个塑料瓶,只能回收两到三次,而要完全降解它们,平均需要500年以上的时间。

    真正让我开始关注环保议题,是看了王久良导演的《塑料王国》,这部纪录片拍摄了我国施行洋垃圾禁令前,山东村庄的一个洋垃圾处理厂,揭露了跨国的垃圾流动和塑料垃圾对人的侵蚀。

    《塑料王国》截图

    《塑料王国》截图


    在那里,孩子们在很小时,就会通过闻燃烧塑料产生的气味,来辨别塑料的种类;女孩子会在污水池子里梳洗头发;小孩子们则拿着垃圾山里捡来的医疗器械玩耍。

    《塑料王国》截图

    出生于山东的我,从未想过在家乡的土地上,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我开始思考,经济全球化,它到底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那些富有的地区制造了更多的环境问题和垃圾,然而,承担环境代价的却是一些比较贫穷的人。

    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去了解环境问题,并把环保意识,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践行环保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困扰是会有的。

    大概是在读大二的期间,我希望身边的人都可以很环保的生活。经常会和他们讲一些关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好处,回头想,自己确实挺烦人的,有点像父母跟小孩唠叨的感觉。

    有一段时间,我害怕去交新朋友。

    当时朋友们喜欢开party(聚会),会点很多外卖,通常都吃不完,非常浪费,而且会使用很多一次性餐具和杯子等。

    我常常暗自担心,如果自带杯子和餐盒去,他们会不会认为我很“作”?或者觉得,我表现得很关心环境,假装很高尚的样子。

    此外,看到制造大量垃圾很浪费的场景,我心里也会感到很难受,后来索性就不去参加聚会了。

    那时候年纪比较小,害怕表现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

    这几年,我越来越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我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很酷、很有责任感的事情。



    更多时候,我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行动的力量。

    之前有一个刚认识的朋友,他听说我是一个很环保的人,初次到我家做客,就开始和我打辩论。我说有些物品可以重复利用,他说浪费水;我说可降解产品,他说环保营销。

    但是当聚餐结束后,他看到我一个人默默地把所有的垃圾,开始分类、清洗、回收,并且是很自然、很开心地做这样一件事情时,他走过来,开始和我一起做垃圾的分类。

    我逐渐意识到,环保这件事,重点不是在改变别人。当你做好自己的事情时,自然会有人被你的执着所打动。

    垃圾分类的意义宣传环保,并不是鼓吹大家活成地球的奴隶。

    大家想保护和在意的事物,往往都是跟自己有关系的。那么到底如何推广环保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结论,或许乍一看觉得很荒谬,和环保本身并不搭边。因为它无关减塑和节能,也不需要作出任何减碳承诺。

    我给出的推荐是——多做一个“自然人”,少一些我们作为“社会人”和“经济人”的这两种属性。

    一个简单而具体的实践是,多逛一逛集市和菜市场,摸一摸沾有泥士的蔬菜,与具体的人打交道,感受一下市场和大超市的不同——它所包含的人情味和季节气。

    也可以是种一株植物,或者淋一场雨,然后闻闻衣服上除了汗味、香水味、干净的洗衣液味之外的自然微生物军团气味。

    当我们和自然建立更多联系的时候,大家才会更积极地保护它。

    如果我们都活在城市的水泥盒子里,野生动物在电视里,美好的自然环境在电脑壁纸上,食物来自外卖或冰箱,环保就是陌生而遥远的。

    再严重的环境问题,看起来都像是个故事。

    环境纪录片刚看完觉得很吓人,久而久之,真实上演的故事,马上就会和某个虚构性灾难电影的画面混淆,消失在记忆里。

    总会有其他更紧迫的事情,需要我们的关注。

    共处一片海滩,上面是动物留下的痕迹,下面是人类留下的痕迹。


    当然,过度的环保焦虑,也不值得提倡。

    老一辈的人没有面临空气污染、气候危机等问题,但是也曾遭遇战争、饥饿等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递到我们手里的试卷,有一道很大分值的题,就是气候问题。

    与其讨论这道题有多难,不如把注意力放到,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闯这个关。

    我是不是可以做出我生活中小小的改变,来一点一点的抵消,抗衡呢?

    也许是节约一个矿泉水瓶,又或者是少用一根吸管。

    我愿意相信每一根吸管都可能对应上远处的一只海龟。虽然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救一只动物也是有意义的,所以一块小小的塑料我也愿意节约。

    散步时,顺手捡拾户外垃圾。


    我时常会幻想一个画面——在我的葬礼上,那些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些与我链接最深的人,他们会谈论一个怎样的我?

    我想他们口中的我,永远不会是我穿什么品牌的衣服,开多好的车,用多贵的化妆品。

    而是关于——我做了什么,有着怎样的个性,帮助过谁。

    人活一生,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