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国探亲时, 顺便拜访了不久前刚从加拿大回国定居的老友Lily,听她详细讲述了近期在中加两地的就医经历,感觉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事情要从今年年初说起。因为肺部感染,Lily 的家庭医生给她开了抗生素。服药后,Lily的咳嗽明显减轻,随后的X光复查结果也显示炎症消失。虽然看医生很麻烦,整个过程足足折腾了一个多月,但毕竟病已经痊愈,Lily感觉一块石头落了地。
没成想才过了两个多星期,咳嗽又卷土重来,而且开始出现胃反酸。Lily再次联系家庭医生时,诊所秘书说最早的预约要等一个月。无奈,她只得去了一家无需预约的Walk in 诊所。医生检查了她的喉咙,说扁条体发炎了,然后又给她开了抗生素。Lily本想提醒他,自己有胃病,最近吃过抗生素,已经有胃反酸迹象,再吃抗生素是否需要同时服用抗胃酸药物?可惜,她刚一开口说自己这几天胃不舒服,医生就不耐烦地打断了她,说病人每次来看诊只能看一个症状,胃的问题下次再来看吧。医生一边说,一边站起来打开房门,Lily只好起身离开。
事实证明,Lily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次服药后,胃痛和胃反酸明显加重,而且喉咙奇痒难忍,咳到夜不能寐。她只得又回到Walk in 诊所,这一次,医生倒是给她开了抗胃酸的药物,让和抗生素搭配着吃。
冬去春来,Lily的症状不仅没有痊愈,反而添了新毛病:鼻涕倒流。虽都不是什么要命的大病,却也折磨得她苦不堪言。咳嗽加剧,夜里只能半坐着睡觉,体重也下降了近十磅。去过一次医院急诊室,医生转介她去看耳鼻喉和肠胃科专家。Lily打电话一问,像她这种 “非紧急” 的病情,要两个月后才能见到肠胃科医生,耳鼻喉科更夸张,需要三个多月。恰巧她已经预定了回国的机票,与其在这里干等,倒不如直接回国内医院就诊。
回国前,Lily的家人已经帮她在一家三甲医院做了网上预约。按照规定的时间到了医院大厅,导诊护士马上走过来将她领到相应的科室。医生听她讲了这几个月的身体症状,很快就开出了一系列的检验单:验血、胸部CT、呼吸测试和过敏测试。
领完结果回诊室见医生,医生告诉Lily,她的肺部依然有感染,但面积不大,不用太担心。按照医生的说法,肺感染、胃酸反流、过敏性鼻炎引发的鼻涕倒流,这几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才导致久咳不愈,需要多管齐下才能彻底治愈。医生不仅给她开了抗生素和止咳糖浆,还要求同时服用抗过敏和胃动力的药物。由于她的白血球很低,医生还特意提醒她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营养,提高自体免疫力。
服药才一周,Lily的胃反酸和过敏性鼻炎就明显缓解,咳嗽也逐渐减少。身体的好转带来了食欲的改善,按照医生的要求,她一日三餐保质保量,力求把前几个月失去的营养补回来,结果才半个多月,体重就长了好几斤。我见到她时,距离她回国才刚满一个月,她的白血球已经恢复正常,咳嗽也基本痊愈了。
自从孩子大学毕业,作为独生女的 Lily就一直在犹豫:到底是该回国陪伴年过七旬的父母,还是帮老人移民到加拿大?这次的就医经历让她对加拿大的医疗很失望,担心年迈的父母万一患病,在这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于是决定长期留在国内照顾老人。
听了Lily的讲述,我真心为她的康复而开心,也尊重她的人生选择。回想她的整个就医过程,有几个疑问仍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同样的病,在中国只需一个上午,看病、做检查、看结果、取药的过程就全部完成。而在加拿大,不仅每次预约看医生要等待很长时间,还要另外跑几趟分别去不同的地方验血、做X光等检查。更不要说结果出来后,还要等很多天才能复诊和拿到处方药。这种效率低下的就诊程序到底有什么意义?
第二,我们加拿大人常常为公费医疗而自豪,怎奈僧多粥少,很多该做的检查却很难排上队。像这次Lily前前后后咳了几个月,也曾要求做个肺部CT检查和过敏测试,却都未能如愿。在中国就医,她虽然是自费,但各项检查非常及时,而且价格合理。所以,对于危急重症以外的普通病症,完全免费的医疗真的有必要吗?如果像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那样,适当的收一点费,是不是能减少医疗资源的滥用,也让那些真正 有需要的病人能及早得到治疗呢?
第三,很多人都对加拿大的医生不满,但在我看来,更需改进的是医疗体制。就好比这次,Lily被Walk in诊所医生告知 “每次就诊只能看一个病症” ,我相信作为受过多年训练的医生,他不会真的只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但是,如果医疗制度规定是按病人的就诊次数来给医生付费呢?假如你是医生,花十五分钟给病人解决三个问题,和花五分钟只给病人解决一个问题收到的报酬都一样,你会做出哪个选择?
我觉得加拿大并不真的缺医生,也不缺其他医疗资源,只是没有合理利用。可不可以把现有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一种类似于中国基层社区医院的机构,专门医治危急重症之外的普通病症?机构里有数位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就诊、验血、影像检查等都放在一起,病人只来一两次就能解决基本就医需求。可以适当收一点挂号费,或者百分之几比例的检查费,哪怕每次看病只收10元,也可以将一部分滥用医疗资源的人挡在门外。
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会在加拿大出现吗?虽然希望渺茫,但我仍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