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外卖大战里的餐厅商家:卷了亏钱,不卷更惨(组图)

    史无前例的外卖大战,在周末“彻底疯狂”。

    打开美团,“0元外卖”红包自动到账;淘宝闪购“1天5顿全包”,“满18减18”大放送;京东每晚发放10万份16.18元小龙虾……惹得“提前饿了一天”的消费者激情下单、塞爆冰箱。



    截至周六晚,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创下1.5亿新高,作为“新玩家”的淘宝闪购日订单量也突破了8000万大关。

    用户笑了,骑手涨薪了,然而商家们却有些吃不消。

    米粉店老板娘徐婷每天过着“打仗般的生活”,加入促销活动后,店里来自单个平台的外卖单量一度暴涨10倍,为了备餐她常常忙到脚不沾地,连垫口肚子的时间都抽不出。

    身在炮火中心的奶茶商家李斌更惨,周末早上一开张,打印机里就吐出源源不断的订单,店里雇了6个员工,也要连轴转到凌晨2点多才收工。

    累死累活干了一天,结果扣完商家补贴、平台服务费、配送费等,到手流水砍半。再减去物料等各项成本,利润只剩400元。“给员工发完辛苦红包就一分不剩了。”他欲哭无泪。



    但放弃这“赔本买卖”,也不容易,如同无数被困在这场游戏中的餐饮商家一样,李斌只能祈求命运的齿轮碾过时,可以轻一些、再轻一些。

    一、从“盼着来”到“被逼着卷”包子在大学附近开了一家鸡公煲小馆,她参与外卖大战是被平台区域经理“忽悠”去的。

    “这次活动平台承担补贴大头,而且你们单价高,不会有很多人抢购的。”大战开打后,区域经理隔天就给包子打一通电话,见惯了推销话术的她总是敷衍过去。

    但当对方透露街尾的麻辣烫店,“昨天开活动、今天单量翻倍”时,包子听进去了。

    她环顾四周,已经到饭点,店里一个顾客都没有,虽然现在是暑假淡季,但旺季也没热闹到哪儿去——刚开业时,包子不用做宣传,学生们排着队来店里就餐,如今新生看到装潢漂亮点的餐厅都绕着走,进店的发现贵了也转头就撤。

    “大家都不愿意花钱,餐饮生意不好做了。”包子感叹,店里售价78元的招牌双人套餐,卖着卖着变成3个人来吃,最后4个人也点双人餐,她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客人,怀疑他们是否能够吃饱。

    生意越来越冷清,门店流水也连年腰斩——前年还有40万,去年跌到20万,今年上半年更惨了。包子不得不考虑做点外卖:“少挣一点,有单子做也是好的。”

    艾莎也是这么想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她获益颇丰,一度许愿“要是天天打外卖大战就好了”。

    把日料店开在商场里,每月经营成本压得艾莎喘不过气来。但有天结算收入,外卖流水居然比堂食多了一倍,到手的钱更是翻倍,她每天焦虑的事情从“没单”“不赚钱”变成“忙不过来”“三文鱼缺货”。

    “新外卖平台会释放一些红利。”艾莎解释道,比如京东祭出了“0佣金”杀手锏,商家早期需要承担的费用很低,顾客实付20元,她能收到18元。

    即便是后来三方混战,平台们为了抢占先机,一开始也会给商家们开出不少优惠条件,加上外卖本身单价更高,艾莎过了一段“量价齐升”的滋润生活。

    可时间进入了6月,她的好日子到头了——外卖大战逐渐白热化,不仅活动越来越密集,平台补贴也缩水了,给顾客的大额优惠商家们要掏一大半。



    越来越多的商家,也被卷入漩涡之中。

    6月份才开店的糖糖,这天刚打开后台,就被一笔实付3块钱的订单惊呆了。原价13块的双皮奶,不知何时被挂上了“满12减10”的活动,算上配送费、物料成本,纯纯赔钱白干。

    她马上联系区域经理,质问对方为何私自帮她报名活动,那头久久不见回复,明明前一天他还换着花样催糖糖开活动,甚至好言相劝“你不参与活动,店铺就没有推流哦”。

    糖糖气坏了,餐饮本就是一门体力活,商家忙里忙外根本没空盯后台,而区域经理有单量压力,随时可能发生的“背刺”让人防不胜防。

    徐婷看到后台复杂的规则也是满头包,她本不打算参与外卖大战,奈何加盟的品牌方跟平台达成合作,且保证会统一把优惠套餐和满减活动都安排好,她就默默接受了。

    “有总部兜底,至少有一层保障。”这是徐婷最初的想法,但没做几天活动,她意识到自己太天真了。

    二、卷了亏钱,不卷连亏钱的机会都没有没到饭点,徐婷的店里就忙碌了起来。新增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店员们赶着备餐,门口的外卖袋很快摞成小山。

    然而看到如此热火朝天的场景,徐婷却直叹气:都是虚假繁荣!

    拿原价19.8元的米粉来说,顾客实付9.9元就能吃到。徐婷掰着手指头算账,这笔钱付完平台抽佣、打包费、配送费、总部分成等,到自己手里不足1块。

    她去投诉,但毫无水花,品牌方的一大收入来源是向加盟商兜售食材、外卖袋等物料,单量自然越多越好。甚至一批又一批物料订下来,徐婷隐约有种总部在趁外卖大战“去库存”的感觉。

    “而且总部觉得你能赚一两块就很不错了。”徐婷解释,现在外卖已经是刚需,能把单量、店铺排行冲上去,加盟商再去诉苦显得“既要又要还要”了。



    在县城开了十年甜品店的蕾蕾,原本不担心外卖抢生意,小地方不同于大城市,顾客信赖家附近从小吃到大的店铺,老店不参加外卖活动也有回头客。

    但已经把外卖活动关掉的她,最近又主动打开了入口。

    只因10天之内,她所在的街道接连开了四家奶茶店,清一色投入“外卖大战”:原价十几二十块的奶茶、果茶,卷到四五块甚至“0元购”。

    看着骑手们进进出出奶茶店,提着跟自己店里差不多的手作奶茶,蕾蕾心里很不是滋味:“顾客为了薅几块钱的羊毛尝尝鲜,点多了店里的老客人难免被抢走。”

    抛开长期不谈,近期店里的单量已经跌到了不能接受的个位数,而外卖大战不知会打多久,蕾蕾不想再坐以待毙,咬咬牙“打不过就加入”。

    “大家都补等于没补,但谁先停谁先死。”加盟奶茶店的李斌叹气道,可活在“地狱级难度”的赛道里,只有拥抱更多流量平台、撬动更多订单才能活下去。

    退一步说,奶茶行业已经卷到极致,许多品牌都有区域仓库网络,能够做到“一日一配”甚至“一日两配”,打起仗来供应链响应非常快,也不怕损耗,理论上能够实现“薄利多销”。

    李斌看到一份调研,外卖大战带动整个奶茶行业迎来约20%的销量增长。整体来看,随着外卖平台竞争白热化,中国外卖市场日均订单量从5月的1亿单翻倍到2亿。

    “外卖大战确实摇到了不少不吃外卖的人。”博主锦城组建了几个500人的“羊毛群”,他发现群里很多像他一样平时在家吃的人,被这场大战拽进外卖的坑里。

    但他也观察到,随着越来越多用户加入,这场全民薅羊毛行动开始走向疯狂。

    在锦城的群里,大家拿出了抢机票、抢酒店的气势抢外卖券,目标明确——先抢生云吞、水果等相对耐储存的产品,然后按需订好每日午、晚餐,最后才是囤奶茶、咖啡等饮料。

    上一周,他只花了65元,就搞定了自己一周的伙食。而这两天的“超级周末”,有组织、有纪律薅羊毛的人更多了,“外卖大战”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锦城坦言,“外卖吃多了也会腻,但想到一餐只花了几块钱,还要什么摩托?”更何况,优惠不会一直持续,有羊毛不薅白不薅。

    这种用户心理,对商家们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三、爆单之后,商家们依旧在挣扎一天200多份外卖订单,几乎全部是“新客”,看着后台数据,徐婷笑不出来。

    这不是一天的数据,而是差不多天天如此,她心里明白,“外卖顾客全是来薅9块9羊毛的,成不了回头客。”

    在“人均老饕”的中国餐饮江湖里,只有那些真正口味独特、能形成味蕾记忆的老店,可以不靠低价吸引顾客。而徐婷开的米粉店,并没有对同行形成口味上的“降维打击”,只是万千同质化连锁店的一份子。

    “对于新客来说,一次低价活动不至于形成忠诚度,能线上再点一次就算不错了,更别提转化为线下食客。”这一认知,让徐婷的心凉了半截。

    更糟心的是,一家好端端主打堂食的餐饮店,在外卖大战后,堂食和外卖的占比从原来的3:1活生生变成了1:7。



    这让徐婷精心装修、高价供养的店面像个笑话不说,也让她越干越累:堂食洗碗固然麻烦,但比起要接单、打包、反馈等一系列工作的外卖,还是要轻松许多。

    不过,“性价比”不高的新客生意,还不是最让徐婷忧虑的——她担心老顾客的低价消费习惯会被“惯”出来。

    “低价有低价的受众,高价也有高价的人群。”艾莎说,她店里不乏点了近20次外卖的老客户,单次点上百元的不在少数,人家对店里味道好、品质正的餐品有了信任,就会一直买买买。

    但外卖大战之后,高消费的外卖订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一些经常来堂食的熟面孔,甚至开始线上下单、线下自取。

    外卖点更便宜,艾莎可以理解客人的行为,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线上打到了地板价,原价点单就是纯冤种。然而,“低价吃多了,人家会觉得你的餐品就值这个价。”她无奈道。

    有一回,一位顾客点了19块9的套餐,却连续打出了三个“肉给少了”的差评,直接把艾莎的店铺评分拉低0.1。在她看来,类似“不加量就差评”“不管够就是黑心”的顾客增多,背后就有外卖内卷的一份“功劳”。

    悲催的是,商家还得继续配合,否则“半条命”就会被拿捏住。

    工作日中午,店里的单子却比平时少了一半,艾莎打开后台一看,原来是推广没钱了。外卖大战后,原来100块的推广费一天只用得了一半,如今到了晚上六七点,就一分不剩了。

    艾莎赶紧充值,而且是3份一起充——是的,外卖大战打到现在,三个平台的“房租”都水涨船高。“有推广,一天最多能干1000的营业额,没有推广的话,一天只有一两单。”

    花出去的钱多了,但有点外卖习惯的来来回回还是那波人,艾莎无奈道:“那些单位离家近、自己爱做饭的人,现在可能凑热闹点外卖,一旦补贴退潮,他们还是会回到原来的生活里。”

    这种降温的现象,这周末已经在李斌店里真实发生:很多人薅了0元奶茶,却不来自提,一杯杯真金白银的饮料,最后被扔进了垃圾桶里。



    一起被丢掉的还有李斌的信心,他的店还没回本,但烧钱游戏一次比一次猛,亏损反而加大。开头提到的,一天到手400元,实际上把设备折旧等所有成本算进去,已经完全是倒贴了。

    李斌决定,月底把店甩卖出去:“虽然不知道不干餐饮还能干啥,总之不想共沉沦了。”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