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市长邹至蕙(Olivia Chow)觉得,就算她违背了之前和联邦政府的协议,城市也不会因此受到惩罚。
原本,多伦多答应修改城市规划,让“六户住宅”(sixplex,一栋楼分成六套)在全市都可以盖,作为换取联邦资金的条件。但现在市政府拒绝执行这个承诺,而邹至蕙并不觉得渥太华会撤掉这笔补贴。


虽然,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的第一任住房部长内特·厄斯金-史密斯(Nate Erskine-Smith)已经警告过市府:如果不批准这个政策,联邦就会收回大约1.2亿加元中的四分之一资金(也就是3000万加元)。
在市议会否决了全市范围内允许六户住宅之后,邹至蕙在接受《环球邮报》编辑部访问时笑着说:“看看我,我像是担心的样子吗?”
她还说:“我不觉得联邦会收回钱,因为我们现在的住房部长以前也是市长,他应该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就能推行。”她说的是现任住房部长、前温哥华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
她甚至还说:“我们市政府比联邦政府还要有雄心。”不过这话听起来很奇怪,因为市议会最后只允许在25个选区中的9个建六户住宅。而在市议会的讨论中,六户住宅被描绘成会破坏社区、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麻烦房型”。(需要说明的是,城市分区这类事根本不是联邦政府管的。)
市议员斯蒂芬·霍伊迪(Stephen Hoyday)抱怨说:“(居民)不满意把六户住宅强行塞进原本就不适合盖这种房子的社区。”而市议员帕尔蒂·坎达维尔(Parthi Kandavel)担心,允许六户住宅反而会推高房价,“这会让正在努力买房的工薪和中产家庭更难上车。”
这类说法我可以写一整篇专栏来反驳。但简单说吧:真正的中产阶级千禧一代和Z世代多伦多人(不是那些自以为是中产、其实早就致富的老一辈),他们本来就没指望能买到独立屋。很多人其实很希望能住进一栋舒适的六户住宅,不管是买下还是租住,也好过住在毫无个性的高楼公寓里。
目前那些还不允许建六户住宅的选区,其实有很多是进步派议员把控的,比如新民主党、自由党、邹至蕙的副市长、财政负责人,甚至还有前教育局主席。虽然这几年老一代“自称进步”的婴儿潮一代在多伦多政坛的影响力略有下降,但“我早买了房,你的困难我不关心”似乎仍然是市议会的主旋律。
很讽刺的是,前市长庄德利虽然是保守派,还住在高档公寓里,反而可能比邹至蕙更有本事推动六户住宅政策。而邹至蕙的支持者多是70年代买了房、如今因房价飙升而变富的人,他们根本不理解年轻人到底在苦什么。
邹至蕙的做法其实非常大胆——比她试图强硬推动六户住宅政策时还要大胆。只是不确定她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没法猜罗品信在想什么。但如果我是他,我会很不爽。他本来就因为是温哥华前市长而被外界质疑(温哥华的房市一团糟)。像他这种背景的人,被任命为联邦住房部长,本来就不太令人信服。更别说他上任之后几乎没发声。现在,全国最大的城市等于当着他的面“打脸”,而市长还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
当然,从金额上来说,这笔可能被收回的3000万加元,对于多伦多市的预算来说也不算什么,更别提对联邦政府来说了。但如果罗品信这个住房部长还想干点实事,那他就必须兑现前任的警告。
当年特鲁多政府花了好多年,才把碳税政策搞得彻底失去公信力——他们豁免了家用燃油取暖,但对天然气就不豁免,明显就是为了讨好大西洋省份的选票。
所以,如果罗品信和卡尼这次让多伦多“蒙混过关”,他们只剩两个选择:要么放任其他城市也学样,彻底失去“我们在认真对待住房问题”的立场;要么一开始就搞“双标”,像碳税政策那样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不管选哪个,都显得软弱、不专业、很搞笑——而这一切又图个啥呢?反正多伦多人大概率还会继续投自由党的票啊。
本文是Postmedia知名评论员Chris Selley的一篇社评,发表在National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