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再慢、再挤,好歹还算“人道”。
但最近,上一位魁省华人网友分享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人道光环”背后更复杂的一面,引发了不少华人网友的关注与讨论。据她描述,父亲在住院期间并无明显疼痛症状,却被反复投喂强效吗啡和安眠药;而真正救命的抗癌靶向药,却因为一个模糊的理由被叫停。她控诉住院医生“一手遮天”,主治医生迟迟不露面,护士服务冷漠,家属几番努力也难以改变现状。读完让人不禁脊背发凉。原帖内容很长,共分为三篇发布。小编在此整理了截图和重点,供大家自行判断。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内容为原作者一方的自述,而且可能是担心担责,没有具体说明是哪家医院。


在第一篇帖子中,她回顾了父亲的住院过程。父亲曾因腿伤使用过一种长效止痛药,但自今年三月康复后已停药。
此次因其他原因再次住院,在没有疼痛的情况下,医生却重新开出这种吗啡类止痛药和安眠药,并设为每日固定投喂。老人多次表达拒绝,但护士和医生以“这是医嘱”为由盯着他吃,不允许联系医生取消药物。
她写道,父亲为了抗拒,有时只好把药吐出来藏在口袋里。而不按规定吃药后,一些护士换药时变得异常粗暴。
类似情况一个月前就发生过一次。当时化疗副作用严重,医生在未尝试其他缓解方法前就直接降低药物剂量。她自行为父亲寻找替代药物,服用后副作用缓解明显,肿瘤医生也重新调回剂量。她认为,正是那次剂量调整不当导致病情反弹,才引发了这次住院。
她写道:“这次住院两周了,我爸每天都被喂安眠药,早上打电话叫不醒,说话上句不接下句,完全不像以前那个可以教我微积分的人了。”
她为此专程去医院找当班护士,得到“会留言给医生”的承诺,并同时写信给父亲的肿瘤医生请求协助。几天后再探视,药依然在继续投喂,一切毫无改变。
她承认,加拿大医疗系统的确在药费方面减轻了病人负担。父亲每月需服用的抗癌药价值高达六千至两万元,而自付额仅100元。但问题在于:“你得盯着。否则轻则投错药,重则酿成大错。”


事实上,止痛药的问题只是表象,真正影响治疗的,是抗癌药物的停用。
她在第二篇帖子中提到,父亲长期服用的靶向药确实会导致血氧值下降,但血氧稳定在90出头,并无临床症状。她还专门为父亲购入Apple Watch,用于实时监测。父亲长期随诊的肿瘤医生也明确表示过这不是问题。
然而,住院医生却以“我们不能确定血氧下降原因”为由,当场告知病人必须停药。她父亲当场反对:“我知道是药的副作用。你不能用我的身体做实验。”
尽管父亲强烈表达意愿,医院仍未恢复其用药。此时,父亲还在偷偷服用之前的剩下的抗癌药物,不过已经所剩无几了。
为此,她带着丈夫和三个孩子前往医院沟通。走廊中遇到自称“住院医生”的人,对方口头承诺“稍后来看病人”,结果一家人等了一个多小时,对方迟迟未现身。再次询问时,对方只说:“我说了会来见你们。”
最终等到主治医生电话回拨,住院医生态度大变,语气谄媚,却全程没有传达家属希望沟通的请求。哪怕她提高音量直接说出“我们要求通话”,对方也没理会,迅速挂断。
她判断,住院医生试图“遮掩一切”,只要不让主治医生知情,他在病房内的一切决定就不会被问责。


她于是绕过一切渠道,拨打总机要求直接与主治医生通话。这一次,对方接起了电话,但语气强硬:“我在急诊,有更紧急的病人。”她解释父亲正因过量用药陷入风险,住院医生拒绝传达信息,但对方仍然挂断了电话。
随后住院医生更显被动敷衍,回病房装模作样询问父亲情况。老人有气无力地说:“你去问我女儿。”对方却再次询问:“你是病人的什么人?”在她丈夫追问下,才承认自己是“内科三年级”,也就是说,并非肿瘤专科医生。
她继续追问为何停药,对方称“病人浮肿”;但她指出,父亲已排水完毕,“瘦得像干煸牛肉干”。当她质疑这一判断时,对方反问“你知道肌酐值吗”,试图套话、制造反诉证据。关于止痛药的问题,对方又甩锅给“姑息治疗团队”,但父亲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姑息治疗会诊。
最终,无论她怎么沟通——吗啡照喂,安眠药照发。
唯一的“例外”来自一位护士。护士在她离开前打来电话说,药没有停,但她留下手写纸条提醒下一班护士:病人有权拒绝药物。她写道:“这是她所能做的全部了。”
这一系列帖子发出后,不少网友在帖子下留言,有些劝网友带父亲回国治疗。不过也有人质疑帖主没有临床医疗背景,却让父亲继续偷偷吃药。
这一系列帖子发出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有的建议她带父亲回国治疗,也有人质疑她没有医学背景却私自让父亲继续服药是否妥当。
目前尚不清楚她是否会继续更新后续情况,也不知道这位父亲最终是否能恢复正常治疗。但就目前公开内容来看,这起事件中所暴露出的药物滥用、沟通失灵、制度冷漠与权责模糊等问题,令人不寒而栗。
也令人不禁想问一句:如果没有一个熟悉医疗、能坚持发声的家属在身边,那些年迈、语言不通、或者“听话”的病人,又会在这样的体系中遭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