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浪来袭、城市草地干黄,面对极端气候挑战,德国植被专家提出「快餐树」种植方案,在中部城市埃尔福特引入成长快速、耐热耐旱的树种,盼为城市降温、提升绿荫覆盖率。
德国城市夏季气温普遍比郊区高出约摄氏2度。近年柏林、慕尼黑等大城接连出现多个倡议团体,呼吁地方政府扩大绿化、种植更多树木。
柏林公民倡议团体「树木决定」(BaumEntscheid)即主张,每隔15公尺就应种一棵椴树、枫树或其他树种,目标在2040年前将全市行道树数量倍增至100万棵,增加城市绿带与公园,现正在连署推动公投。
实务上推动城市植树并非易事,不仅行政流程繁复,还涉及高额成本与繁杂工程规划,尤其在大城市密集开发地区,植树往往需避开地下管线,施工前还得与多个公用设施单位协调。
以慕尼黑为例,市府指出,即便是在原有树木位置重新栽种,每棵行道树平均需耗费5000欧元(约新台币17万元);若需在广场或人行道等水泥铺面开挖新植,平均成本更高达2万欧元(约新台币68万元)。
主因在于城市地下管线密布,包括电信、电力、自来水、天然气与供热设施,施工前须与各单位协调,否则恐导致公共服务中断,例如网络断线。部分路段甚至需要为根系庞大的树木腾出空间,重配地下管线设施。
德国「明镜周刊」报导,为突破植树瓶颈,德国中部城市埃尔福特(Erfurt)近来试验种植一批被地方官员称为「快餐树」(Fast-Food-Bäume)的速生树种,包括混种泡桐、红枫、小叶杨、台湾榉与欧洲白榆等。
这些皆非德国传统的城市行道树,树种特色是对土壤要求低、生长快速、耐热耐旱,适合在贫瘠硬质土壤上简易栽种。
提出此一概念的埃尔福特大学植物学教授芮夫(Jonas Reif)告诉「明镜周刊」(Der Spiegel):「这些树不需要特别整地或富含腐植质的培育土壤,只要挖个小坑、种下树苗、回填原土,就能生长。」
根据芮夫的实验观察,即便在德国近年的酷暑下,这些树依然枝叶茂盛、展现强大适应力。不过他也坦言,这类「快餐树」树种寿命较短,若缺乏妥善照护,约20年就可能出现病害,难与橡树、椴树等德国传统行道树动辄能存活超过50到60年以上相比。
此外,由于根系相对浅,「快餐树」遇强风暴雨也容易倾倒。芮夫认为,这些树更适合作为应对极端高温的过渡性绿化策略,或在特定区域内提供遮荫,未来仍须配合城市整体长期植栽计划,寻求永续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