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何晓光绘本诉说阅读自由

    绘本主角阿诺(Arnold)沉迷飞机书。(受访者提供)

    在禁书浪潮席卷全美的背景下,「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何晓光(Joanna Ho)与童书作家普里乍得(Caroline Kusin Pritchard)联手创作的新书「书本消失的那一天(The Day the Books Disappeared)」,以童趣方式探讨「阅读自由」与「尊重多元」的重要性。

    「灵感来自于一股愤怒与无力感。」曾任东巴洛阿图高中副校长的何晓光指出,全美各地学校与图书馆近年来接连出现大规模禁书事件,尤其针对酷儿主题与有色人种作者作品,对学生学习与族群可见度造成严重冲击。「身为亚裔创作者,我们的故事本就容易被忽略。如今书籍遭审查,等于让我们在历史中彻底消音。」

    新书主角阿诺(Arnold)沉迷飞机书,却看不懂同学喜爱的蕃茄、鸵鸟与潜水艇主题,于是一句「我希望这些书都不见了」,竟真的让全班书籍瞬间消失。直到他愿意倾听他人的阅读理由,书本才奇迹般重现。

    普里乍得说:「这是个关于共感的故事,孩子会懂,也正是我们对当前社会极端化的回应。」

    两位作者起初因共同友人介绍而认识,在湾区育儿过程中创建深厚情谊。「我们曾梦想有朝一日一起出书,没想到真的成真了,」普里乍得笑说。她强调与何晓光的合作充满创造能量,「Google 文档里,她总能接续我卡关的段落,把故事写得又温柔又有力。」

    本书的幽默感也源自两人性格互补。何晓光笔下常见抒情诗意,而普里乍得则擅长幽默桥段。「我儿子讨厌蕃茄,所以我们决定让主角讨厌蕃茄书,还加了像『我只玩从盘子飞进厨余桶的蕃茄』这样的句子。」她补充,但这本书的内核在于「我们永远无法缺省他人的阅读选择背后没有情感链接。」

    何晓光提醒华人读者,禁书问题其实与亚裔社群息息相关。「我们原本在历史课本里就几乎不存在,现在连讲述我们故事的新书也被下架,那下一代要从哪里认识自己?」她指出,这种集体失忆会让亚裔长期被困于「模范少数族裔」与「永久外来者」等刻板印象之中。

    在访谈最后,两位母亲皆强调童书不只是娱乐工具,而是培养同理心与社会意识的桥梁。

    何晓光创作的童书层屡获大奖。(受访者提供)
    普里乍得说,与何晓光的合作充满创造能量。(受访者提供)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