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川普得意洋洋宣布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这对美国是大好消息吗?经济学者克鲁曼表示,这项协议只会让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不减反增,还会导致另外两大后遗症。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23日撰文指出,美日敲定贸易协议有三大意涵:
一、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有增无减
按媒体报导,美日达成贸易协议后,美国对日本进口产品关税税率将降到「仅」15%,换得日本政府允诺在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看来日本将专门为此成立一支主权财富基金,如何投资,川普有发言权。
显然川普团队不明白或不相信国际收支帐的算法,只想要鱼与熊掌兼得,既要缩小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也想要对方在美国扩大投资。
殊不知国际投资与贸易余额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以算式显示就是:美国贸易逆差= 在美国的净外国投资
所以,倘若这项协议导致日本扩大在美投资,那必定会导致贸易逆差扩大。最可能是通过日本的资本流入,那将导致美元走强,使美国产品竞争力全面减弱。
二、加速美国朝「朋党资本主义」沉沦
而且,按协议看来,川普将能影响日本在美国如何投资。在川普2.0主政下,美国经济正踏上「企业成功与否,取决于政治影响力」之路,从川普指示可口可乐该使用什么原料,该公司随即照办,即可见一斑。川普能指挥日本在美国的投资去向,将朝「朋党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方向再迈前一步。
三、美国消费者仍面临一波重大物价震撼
况且,15%的关税看似比川普之前威胁的25%降很多,实际上仍非常高。对照下,在川普发动贸易战之前,日本非农产品出口只被课1.6%的关税。
最后支付添加关税的,会像川普宣称那般,是外国出口商埋单,而非美国消费者吗?有些人指出,关税实施迄今,对美国消费者物价的影响仍相对轻微,可见川普说的有理。但克鲁曼指出,他们错了。倘若外国人果真吞下关税,会见到美国进口物价大跌,但情况并非如此。
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BLS)的确编制进口物价指数,但该指数并未包含关税。换个方式,比较平均关税年比增幅,与非燃料进口物价的年比增幅,可见前者增幅约18%,后者增幅仅1%左右。因此,进口物价非但没有降得足以抵销关税提高的影响,反倒小幅攀升。
那么,为何至今尚未看到美国消费者物价大幅上扬?克鲁曼说,主因是美国企业目前仍自行吸收大部分的成本,忍住未转嫁给消费者。之所以能这么做,一部分是因为许多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就已进口货物,现在仍在销售那些存货。至于为何愿意吸收关税成本,是不想惹恼顾客以免市占率流失,也因为一直巴望大部分关税都不会真的实施。
然而,就连一直努力与美国谈判的日本,在敲定协议之后依然面临关税提高到15%,那种希望想必不久将会落空,美国准备迎接通膨卷土重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