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大,这种情况心脏其实比你更“难熬”。
多位医生提醒,高温天心脏更容易出现「缺血」的情况,数据显示,夏天发生心绞痛、心梗的患者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高温天是怎么伤害心脏的?如何降低“伤心”风险?《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医生说夏天心脏更容易缺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岩表示,高温天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急症发生率有升高趋势。
我国此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热浪期间,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心肌梗死住院率增加0.6%~12%。
为什么气温高,心脏出问题或病情反复的人会增多呢?主要跟三个原因有关。
更多血液流至体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王春表示,高温环境里身体要散热,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血液流到体表,心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减少了。这对心脏功能较差的人来说,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比如格外疲劳乏力、心悸憋闷、心绞痛等。

出汗多,血液浓缩
气温高,人体出汗增多,会导致血容量减少,使原本狭窄的冠状动脉缺血加重,增加堵塞性疾病如心绞痛、心梗的发生风险。
心率变快,心肌耗氧增多
热应激会让心肌收缩力变强,心率变快,心肌的耗氧量耗能都大幅提高,这种过度耗氧,就容易引发致命的心脏问题。
5件事让心脏在崩溃边缘试探
一些日常小事在高温高湿的天气里,容易增加心脏崩溃风险。医生提醒,暑天要少做以下5件事,本身心脏就不好的人更要警惕。
01
过度运动,大量出汗
你可能已经发现,很多心梗、猝死的案例都跟运动有关。运动时大量出汗,心肌耗氧增加,心率加快,运动过度超过心脏负荷就可能带来致命危险。
出大汗后若没有及时补水,血液浓缩,对于心脏血管本身存在狭窄的人来说,甚至会诱发急性心梗。
02
洗凉水澡
热胀冷缩的道理大家都懂,我们的血管也会遇冷收缩。夏季不少人喜欢洗凉水澡,特别是运动后,但这个习惯同样有很大隐患。
运动后人体体温比较高,血管正在扩张散热,这时洗冷水澡会让身体突然遭遇寒冷刺激,可导致血管痉挛,损伤心脏。
03
频繁进出空调房
跟冲冷水澡是一个意思,频繁进出冷热环境,会让血管反复收缩和扩张,就像橡皮筋频繁拉伸容易断裂一样,心脏血管也容易因此受损。
04
喝冰镇饮料
冰淇淋、冰镇饮料、生冷食物成了夏日标配,但这些过冷食物容易刺激肠胃,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血压波动大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
05
心情烦躁
每年七八月,持续的高温让心情更容易烦躁,严重者甚至会“情绪中暑”,进而导致行为失控。
情绪激动会让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荷变大。加上高温让全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更加重了心脏负担。
高温天学一套“护心法”
气温高对心血管非常不利,尤其是65岁以上年长者和慢性病患者。建议大家生活中加强防范,采取六项“护心”措施。
1
多次少量补水
补水是预防热相关疾病的关键,即使不渴,身体也容易脱水。
感到口渴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拿起水杯大口喝个够。但越是热天,越是口渴,越要小口喝水、慢慢下咽。如果水分太快进入人体被胃肠道大量吸收,会使血液变稀,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肾脏等器官的工作负担。

2
吃“心脏友好”食物
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粗杂粮、瘦肉、鱼类或低脂乳制品的摄入。全天食盐总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香肠、热狗、火腿等加工肉类。
3
中午时段减少外出
每天最炎热的时间段,一般为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这个时段患上热相关疾病的风险更高。
如果需要在户外活动,应隔一段时间在阴凉处休息几分钟,补充水分,然后再回到太阳下。
4
选对衣服做好防晒
尽量穿轻便、棉质、透气的衣物,外出时可以戴上遮阳帽和墨镜,还可以使用遮阳伞,也可在出门前涂抹防晒霜。
5
遵医嘱规律服药
美国心脏学会提醒,常用的降压药可影响血压反应或促进钠排泄,影响人体的热调节,导致患者在极端高温下更容易出现不适。
慢性病患者应按照医生指导服用药物,高血压患者切忌自行停药,应注意服药后的安全监测,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诊。
6
不宜经常晚睡
睡眠不足会提高血压和心率的平均水平,增大心血管系统工作压力。
夏天白昼时间长,但也不宜连续熬夜,尽可能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每晚睡够7~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