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有这样一个视频在全网疯传。
一家男性理发店里,一位穿着性感的小姐姐,正在顶胯扭腰,跳着火辣的“来财舞”。
旁边的顾客和Tony老师们全都看得目不转睛,还拿出手机来拍摄。
路人感慨:“现在理发店都那么卷了吗?我真的要考虑加项目了。”
好家伙,剪个不到39块9的头发,都要请网红美女跳擦边舞来吸引顾客,这个世界真的越来越癫了。
评论区里,网友们都是不理解的声音:
“这个世界给我一种不讨好男人就会死的感觉。”
“有时候不太理解这个社会为什么色情服务这么不可缺,唱歌要陪唱,台球要助教,现在理发也要搞这种。”
“什么时候结束娱乐化女性。”
这种“男士理发店里请美女跳舞”的现象,居然还不是个例。
比如前段时间,河南郑州一男士理发店,也出现了“美女跳舞揽客”的一幕。
3个美女环绕着一名男顾客卖力热舞,看得人大受震撼。
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无论在哪个行业,“美女跳舞”似乎都成了揽客的万能密码。
台球厅里,男性一边打着台球,一边可以欣赏美女助教穿着超短裙站在台子上扭动;
高级饭店,年轻貌美的女服务员们,被要求穿上包臀裙到客人包厢里热舞一曲,任凭一群男顾客围观拍照。
烧烤城里,女店员要换上凸显身材曲线的水手服,到男顾客桌子旁边大跳女团舞;
甚至连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也要女销售们在楼盘模型前整齐划一地跳上一曲……
02
不光女性的身材,可以拿来当作吸引客人的噱头、卖点;
女性的身份,都可以用来当作吸引点击率的流量密码。
比如最近,有种新型潮流正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病毒式传播:把美食称为“新妻子”。
点开一篇名为《我的新妻子》的帖子,发现内容居然是写自己新喝到了一杯好喝的奶茶;
而名为《我武汉的新妻子出现了…》的帖子里,一盘烤鱼被大肆称赞。
玩这种“新妻子”梗的人越来越多,一碗手擀面、一块条头糕……
都被打上了“妻子的诱惑”、“来尝尝我的新妻子”的标签:
“封为新妻子,留牌子”;
“我将拥护这位成为我的新妻子”;
“我新的妻子免费送!”
不是很懂,美食和妻子有什么关联?为什么没看到说美食是“新丈夫”的?默认妻子就是比丈夫有流量是吗?
这种看似无关痛痒的恶搞的梗,背后藏着的隐形洗脑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把“女性”降格成“物品”,强化女性作为附属品、取悦者的陈腐观念。
食物是你尝一口,觉得不好吃就可以丢掉的,是花钱就能消费、可以随意处置的客体;
但妻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是有血有肉有尊严有思想有主体性的独立个体啊。
潜意识里不就是将女性角色,等同于一件可以供人消费、享用、甚至随时替换的物品吗?
“妻子”这个称呼承载着爱、承诺与责任,真的不该被轻佻地滥用在一杯奶茶、一块蛋糕、一碗面上。
03
你会发现,越来越多女性,正在自愿或非自愿地沦为面目模糊的“性感台灯”。
美国一位漫画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性感台灯测试”(Sexy Lamp Test):
一部作品,无论是文学影视还是漫画,如果将里面的女性角色替换为一盏性感台灯;
而故事情节不受任何影响,则说明这个角色仅仅是道具,缺乏独立性和深度。
比如说,女主角被坏蛋绑架了,男主必须去救她!
把这个女主角换成“性感台灯”,你会发现并不影响故事的走向:
性感台灯被偷走了!男主必须马上去把性感台灯找回来!
而当下的现实,正在惊人地复刻着这场测试:
理发店跳舞美女,本质其实就是人形霓虹灯箱,存在意义仅为吸引男性驻足;
“新妻子”的造梗人,把女性身份简化为食物拟人化标签,消解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在婚姻中的价值;
房地产女销售被要求在沙盘前热舞,她们的个体专业能力被抹去,沦为移动装饰画……
当这种现象成为常态,人们只会渐渐地越来越麻木,就像心理学中的“去人性化认知”(Dehumanization)揭示:
当女性被简化为“功能组件”,大脑会自然抑制对其痛苦感知的共情区域。
这也正是一些围观者能边拍摄热舞视频边调侃:“这腿值得我充5000会员”;
或者其他女性在评论区艾特自己老公:“都让开,让我男朋友先看!”
04
最悲哀的是,在这种“娱乐化女性”已经成为常态的风气下,很多女性已经习惯了自我物化。
比如,把“萌得我都要下奶了”,“帅得我原地排卵”、“我就是个会来姨妈的张飞”挂在嘴边,娱乐化女性正常的生理构造和现象;
比如,“朋友三天两头叫我去旅游,我是坐在电脑前敲键盘的,不是坐在老板腿上的,正经工作,来钱没那么快。”
既造了朋友的黄谣,又默认了女性价值与“性”紧密捆绑:难道女人来钱快,就只有这种途径?
再比如,“站了一晚上街,回家发现收到了假钞,日子该怎么过。”
把自己比作“站街女”,什么东西都能用“搞抽象”来带过,任何严肃的法律底线都可以拿来娱乐化。
不要把轻视自己当成潮流,这些梗真的不好笑。
每次对物化行为的跟风、调侃,都在为下一个女性铸造更小的牢笼。
当我们不再把美食称为“新妻子”,不再玩自我物化的低俗烂梗;
当女性不再利用或被利用自己的外貌、身材、性暗示来当作卖点吸引流量和金钱,将自己的一部分当成商品来交易;
当每个专业岗位上的女性,都能重拾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尊严……
我们才真正赎回生而为人的主体性:不表演、不供奉、不做他人欲望的投影幕布,只做自己灵魂的掌灯者。
女性不是世界的装饰品,而是创造意义的主体之一。
不性化、矮化、贬低自己,对温水煮青蛙的语言暴力、时事热点保持敏锐,才是爱自己的第一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