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少林寺大和尚的瓜 远不止桃色腥闻那点事(组图)

    一、

    2025年7月26日,一则通报,让千年古刹少林寺,瞬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字少事大,短短几个字,字字惊雷。

    通报里还提到了“挪用侵占寺院资产”、“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等问题。但这些,对吃瓜群众来说,早已是馊了的瓜。

    毕竟,关于这位“花和尚”的桃色丑闻和敛财传闻,早已在网上飞了好几轮,十几年来,每次他都能“不辩自解”,化险为夷。不禁让人感慨,“大和尚”法力无边,甚至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尽管如此,广大信马列不信迷信的群众们,心里早就有一本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果然,这个恶报虽迟但到。

    其实,通报里,最让人感到神秘的是“涉嫌刑事犯罪”这六个字,瞬间让人想象力丰满起来。

    这不再是简单的“作风问题”或“经济纠纷”,而是可能触犯了刑律的重罪。到底是杀人越货的勾当?还是经济问题大到足以让他身陷囹圄?这瓜大到让人有点吃不过来的意思了。

    当然,事件没有水落石出,我们不可妄议,暂且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少林寺是千年古刹,在中国男孩子的血脉中,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正如儿歌所唱:“我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去嵩山少林学武功。”不少男孩子都冲着少林功夫,去了嵩山,去了少林寺……

    在娱乐圈,至少有两个巨星和少林梦有关。

    一个是刀郎,1982年时,众筹了1块钱就想跑去少林学武功,但走了一天就弹尽粮绝,只能打道回府了;

    另一个就是王宝强,他8岁就跑到少林寺当俗家弟子,学武功,此后到北京当群演,一步步都踩到了时代的鼓点上,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许三多”。

    少林寺对于很多男人来说,就像一块吸铁石。这一切源于少林寺上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源于李连杰那部轰动一时的电影《少林寺》。

    万小刀也曾多次去过少林寺,每次都无法感受到少林寺“佛门清净地”的特征,反倒每次都觉得这是一个“大争之地”,每次都能隐约感受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龙盘虎踞、龙争虎斗的气息。

    无论是十三棍僧救唐王,还是如今的少林寺与地方争斗,与三教九流争斗,都是一个大争之局。

    无论是历史上的少林,还是金庸笔下武林中的少林,都从未“六根清净”过,倒是把一个“争”字写得格外用力。

    而千百年来,大和尚释永信无疑是把这个“争”字写得最用力的人。

    二、

    回头看释永信的人生,就像看一部爽剧。

    1980年,千年古刹少林寺迎来了宿命般的转折,那一年,断垣残壁,夕阳夕照下,它迎来了《少林寺》剧组,迎来了大导演张鑫炎和主演李连杰。

    那时的少林寺,全然没有了千年古刹的盛况,寺庙支离破碎,荒草丛生,塔林碎石遍地,只有十来个年过七旬的老和尚,十个人凑不够9颗牙,每日喝粥,把“无齿下流”具象化了。

    但那时的少林,虽然“无齿”,但并不“下流”,而是信徒心中的圣地。正因如此,才有了张鑫炎和李连杰的到来,才有了日后那部轰动一时的现象级电影《少林寺》。

    释永信就是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候,踏入了少林寺。

    在进入少林寺之前,他叫刘应成,生于安徽颍上,父亲是水电部第四工程局的一名员工,母亲带着他和另外四个兄弟姐妹在家务农。

    1981年,16岁的皖北农村少年刘应成,在听过不少民间说书人的故事后,对“云来雾去,神仙一般”生活的少林僧无比羡慕,揣着几件衣服和一点钱,就离家出走,直奔嵩山少林寺。

    少年刘应成算是有“佛缘”,在这里拜了住持行正长老为师,得法名“永信”。

    他跪在佛前,或许也曾有过片刻的虔诚。但很快,他就从师父的言传身教中,悟出了另一套“生存法则”。

    师父告诉他,少林寺地下仓库里存着大量粮食,因为遇到荒年,金银不能吃。

    那一刻,他从师父和喝粥的老僧们那里,悟出了一个更“入世”的道理:“唯有发展,才有地位。”

    这颗“野心”的种子,一旦埋下,便疯狂生长。不过,他的野心不仅仅是当个喝粥的和尚。

    而释永信也恰恰赶上了好时节,一年后,《少林寺》上映,以1角钱的票价创下了1.6亿元的票房纪录,还有人拿不出一毛钱,直接用砖头抵门票,更有人骑墙头、挂树枝上免费观看,这样的票房纪录如果放在今天,那些什么50亿、100亿的电影也完全不够吹了。

    电影直接带火了少林功夫,带火了少林寺文旅,让这个沉寂下去的千年古刹光芒万丈,成为了无数人朝圣的圣地。

    于是,属于少林寺的“大争之势”来了。

    释永信恰逢其时。

    上山后,他就开始学武功,这也为大和尚行走江湖打开了思路。

    多年以后,大和尚还不忘当年练功的日子,他说:

    “我在少林寺中学了很多功夫,包括各种兵器和拳法、功法,练过的套路应该有100套以上。我学功夫时要背歌诀,会背歌诀,就能很容易掌握每套功夫的特点。

    我经常一个人晚上去练功,找一些没人去的地方。后山的坟场,练功时静得出奇,一招一式,都能发出声响,思想不集中也得集中,练一次,抵得上平时练两个月的功力。”

    无论释永信如何用力练功,他都不算是武学奇才,但在争权夺利这个领域,他却少年老成,颇有天赋。

    1984年,经过江西云居山、安徽九华山、北京广济寺等地三年游学后,释永信回到少林寺,担任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帮助行正方丈处理日常寺务,逐渐进入了少林寺的权力核心。

    据说,在行正长老住持期间,年轻的释永信就曾因“不守戒律”被举报,甚至一度被驱逐出山门。

    然而,行正长老毕竟年纪大了,3年后就圆寂了。

    此后,22岁的释永信,凭借着年轻和手腕,接任了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凭借着这顶“官帽”,成了这座千年古刹的实际掌舵人。

    仔细看,释永信掌舵的职务是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而不是方丈、主持等,这也说明行正长老并没有把衣钵传给他的打算。

    一句话说,释永信并不是正统的衣钵传人。

    但他靠什么上位呢?日后,他的一些做法或许已经给出答案。

    三、

    刘主任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纳各种无数人才,成立少林寺武术队,后发展为少林寺武僧团。

    要说玩IP,释永信就是玩IP的鼻祖。《少林寺》打下的名气,直接赋予了少林武僧团“纯正少林武功”的属性,一经推出就成了全中国最火的IP,甚至能出国表演,赚得盆满钵满。

    这股东风,让年轻的释永信,第一次嗅到了“流量变现”的甜美味道,也真正掌握了少林寺的赚钱密码,也一跃成为了经济实控人。

    此后,他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骚操作”。

    1988年,为解除寺院周边地区群众病痛,释永信成立“少林寺红十字会”,算是把当地的“民心”笼络到了自己这边,这一招“为名请命”为他取得了多赢的格局,也让他顺利登堂入室,凭借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名头,成功混入政协,成为地方认定的“话事人”。

    有了这些经验,“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被如法炮制出来,通过希望工程和公益活动,释永信进一步利用少林寺的影响力,巩固了自己“话事人”的地位。

    不久,一场轰动一时的“名利之争”的大战正式打响。

    1994年,河南一家食品厂推出了“少林牌”火腿肠,那辣眼睛的广告简直令人不忍直视。

    释永信勃然大怒,称这是对佛门赤裸裸的亵渎,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这是中国宗教界名誉权诉讼第一案。官司打了两年半,少林寺胜诉。

    但释永信赢得的,远不止一场官司。他通过这次高明的“事件营销”,向全天下宣告:“少林”这个品牌,是我的!

    随后,他更是疯狂抢注各种少林商标,在少林无形资产的争夺中,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占得先机,为少林寺的商业化打下了基础。

    这一步,释永信争对了,也争赢了,更为少林寺赢了了财源滚滚的基业。

    紧接着,他拥抱互联网,成为中国最早注册网站的宗教机构之一。他把少林的医术和“武功秘籍”挂在淘宝店上,迅速吸引了全球武术爱好者的目光。

    流量,有了。品牌,有了。接下来,就是变现,变现,变现……

    1997年,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释永信成了轰动一时的“佛门CEO”。

    有争议,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名望,就这样,释永信就这样成了“少林寺”的代名词,但他虚实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在抓好自己名头的同时,释永信牢牢地把少林的无形资产拿在自己手里,也彻底握住了少林商业帝国的财政大权。

    于是,他一直想争的东西,来了。

    四、

    1999年,34岁的释永信终于争到了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少林掌门人,当然这里的实是实利,名是方丈的名头。

    34岁,通过当和尚实现名利双收,试问,如果你是一个人,请问你飘不飘?

    那时候的释永信依然没飘,因为他知道还没到他飘的时候。

    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段位,释永信借助提高少林文化学术研究水平,创办了少林文化研究所,提出“少林学”概念,进一步把“无形资产”玩出了新高度,在德国率先建立了少林文化中心,之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将少林文化输出到了国外。

    这看似是文化输出,但实际上,也是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为日后的出逃做好了铺垫。

    大和尚是懂得投资的,不但懂得怎么争,还知道提前安排好退路。

    此后,释永信又把少林文化和音乐结合,推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实景演出,场场爆满;少林武僧团全球巡演,一年超过200场,从英国白金汉宫演到美国百老汇,出场费从10万美元涨到50万美元……

    随着释永信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大和尚肉眼可见地富起来了。口袋有钱,大和尚也很会来事,第一件事就是去主动纳税。

    随后才斥巨资修复和复建少林寺,在他的主持下,对紧那王殿、禅堂、文殊殿、六祖堂、客堂、普贤殿、僧院等建筑进行全面重建和扩建,千年古刹不再是一片衰败气象,而是处处都散发着金钱的气味。

    于是,各国游客来了少林寺,各国政要来了少林寺,连普京都来了……

    和尚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和尚,而是一个热衷政治舞台的和尚,挂着“少林”的头衔,他跑到了白金汉宫,也跑到了海峡对岸,把“少林文化”玩得风生水起……

    面对汹涌而来的名利,各种矛盾也开始在嵩山大爆发。

    有人打着少林功夫的名头,卖壮Y功和药物,少林寺周边乱搭乱建的房子也雨后春笋般出现了,甚至传出了少林寺将上市的消息,释永信对此极力反对……

    就在这时,释永信本人的桃色新闻被爆出,不是有关嫖娼的,就是有关他和尼姑有私生女的消息。但释永信也不是吃素的,直接转移矛盾,称这些传闻可能是与他拒绝少林寺上市有关。

    可见,登封和少林的水很深,释永信的战场不可谓不大。

    虽然拒绝上市,但释永信继续扩大商业版图的步伐并没有停下。

    除了全面对少林寺进行商业化之外,少林寺还托管了国内很多寺庙,搞成了寺庙连锁店。

    当然,寺庙也满足不了释永信买买买的野心,他还把手伸进了地产、酒店、餐饮等行业,一个庞大的“佛门商业帝国”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国人面前。

    释永信甚至把触角伸向了海外。他在澳洲买地,计划建四星级酒店和高尔夫球场,要把“少林”打造成一个全球性的高端文旅品牌。

    面对外界“佛门不清净”的质疑,释永信总是淡然地回应:“和尚也要吃饭。”“你不化它,它就必然化你。”

    但结果,却是他自己,被商业和欲望,彻底“化”掉了。

    五、

    商业帝国的成功,让释永信的野心,急剧膨胀。

    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CEO”,他要的是绝对的权力和不受约束的欲望。

    他开始与地方政府争利。

    2014年,几名僧人竟在少林寺门口拉起横幅,向嵩山景区管委会讨要被拖欠的门票分成。佛门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被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

    他开始涉足房地产。2022年,少林寺关联公司以4.52亿的天价,竞得郑州一块商业用地。“和尚炒房”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而最致命的,还是那些关于他私生活的举报。

    2015年,一个自称“释正义”的神秘人,在网上发布了一封长篇举报信,矛头直指释永信。

    信中罗列了七大“罪状”:拥有双重户口、侵占少林资产、与多名女性有染,甚至还与尼姑释延洁育有一女……

    每一个指控,都像一颗重磅炸弹,炸得舆论沸反盈天。

    更戏剧性的是,这场举报,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罗生门”。

    六、

    释永信的家人,在面对记者时,对私生女的问题说法不一,互相矛盾。当年为私生女接生的医生,被曝“已被警方带走调查”。

    而举报者“释正义”的真实身份,也被扒出是曾被逐出师门的弟子释延鲁。紧接着,又有人举报释延鲁自己也“曾有两个老婆”“是登封一霸”。

    看,大和尚的斗争艺术也不是吃素的,你泼我脏水,我不在乎,我反泼你一身……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举报,而是一场围绕着金钱、权力和女人的少林寺内部大乱斗。

    在那座金碧辉煌的寺院里,没有青灯古佛,只有刀光剑影。

    但诡异的是,实名举报信直达最高检,最后被转回当地处理,于是,这场声势浩大的桃色事件,又不了了之了。

    大和尚就更加无法无天了。

    与老和尚争权,赢了;与民间争利,又赢了;与地方争财,也赢了;到国外争名,也赢了……

    于是,他争过了界,争到了不能争的地方……

    在金钱和权力的春药催化下,大和尚飘飘然干起了与男人争色的游戏,据知情人说,他私底下的情妇和私生子女比爆料出来的多得多。

    而一个“成功人士”,沾染上什么酒色财气,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这是对一个成功的和尚来说,就是大腥闻了。

    尽管大和尚桃色新闻一次次爆出来,都没有对他造成任何伤害,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

    因为前几次都是桃色和钱财之类的事,都无伤大雅,是所有瓜里最小的瓜,而这一次,“佛祖”的审判,终于来临。就算大和尚神通广大,国外资产很多,退路早已铺好,但无法逃出“佛祖”的手掌心……

    佛法无边,不是没有边界、没有国界的意思。而是说,有些底线突破一下,可以说成是“创新管理”;但有些底线一旦突破,就是身败名裂,天崩地裂,彻底塌房。

    有些东西,给你,你就能争一争;有些东西给不了你,你争就是作死。

    争了一辈子的释永信,终于把自己争进去了,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道净何曾净,说空何曾空?

    其实,我们世俗之人,对佛门中人也始终带着“迷信”的眼光,虽然他们披着袈裟,念着佛经,可是,只要是血肉之躯,又何尝能够免俗?又何尝能够真正做到“六根清净”“与世无争”?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李敖写过的一个老和尚的故事。

    一日,寺中欲考验和尚们的道行深浅。特请一绝色女子前来跳舞,并在众和尚身下皆置一面小鼓。女子舞姿妖娆,边跳边脱,春色撩人……一时间,小和尚们身下之鼓不断发出咚咚咚乱响之声。人皆道小和尚们修行不够。

    唯有老和尚那鼓寂静无声,众人皆夸老和尚真乃得道高僧, 早已戒掉七情六欲,定力实在太强了!

    事毕验鼓,却见老和尚面前小鼓早已洞穿,窟窿之大令人震惊……

    所谓的“得道高僧”,又有几个是六根清净、无欲无求之人呢?只不过是技高一筹,尚未到“验鼓”揭底见真章的时候罢了。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