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今追求健康风潮的社会中,各式营养补充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宣称能助眠、美肤、延年益寿。然而,补充过量恐怕反成「反效果」。根据纽约邮报援引医学期刊「Cureu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过量摄取三种常见的营养补充剂——硒(Selenium)、烟碱酸(Niacin,维生素B3)与锌(Zinc),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研究指出,在社群媒体与营养品行销推波助澜下,民众对营养与健康的观念出现剧烈转变,导致「流行饮食法」与「无监管补充品滥用」现象愈加严重。许多皮肤病变成为身体营养失衡或毒性反应的第一警讯,像是生酮饮食、食肉饮食法与全生食饮食等,都曾引发皮肤问题,包括坏血病样皮疹、掉发、皮肤干裂与色素沉着异常等等。
补充剂过量案例也层出不穷,尤其是烟碱酸、硒与锌,与皮肤毒性反应密切相关,例如脸部潮红、皮肤炎、掉发与指甲病变。硒虽可抗感染、保护端粒(Telomere)、延缓老化,但摄取过多会导致硒中毒,出现掉发、指甲脆化、口腔金属味、肠胃不适与「大蒜口气」。
烟碱酸广泛添加于「排毒」产品与能量饮料中,常被宣传有助于降胆固醇。然而高剂量摄取时,可能造成脸部泛红灼热、皮肤搔痒,甚至引发肝毒性。研究指出,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诊为酒糟性皮肤炎或过敏反应,尤其在女性中,常与社群媒体上流行的净化疗程有关。
锌对于免疫系统、皮肤与毛发健康不可或缺,许多人在换季时会额外补充。但过量摄取锌恐导致皮肤刺激、铜缺乏与贫血,对某些体质敏感者还可能恶化青春痘。研究还指出,健身族常使用的乳清蛋白(whey protein),也可能通过胰岛素与IGF-1机制诱发痤疮恶化。
报告强调,皮肤往往是营养缺乏或毒性反应的第一线显示器,但由于这些营养相关皮肤病变与常见发炎性或自体免疫性皮肤疾病症状相似,常被误诊,延误真正病因的治疗。
研究指出,在分析的TikTok营养贴文中,仅有36%内容属于完全正确,55%缺乏实证依据,90%未提及相关风险与益处。面对庞大且未经验证的健康资讯充斥社群平台,研究提醒,医师应更加重视询问病患的饮食与补充品使用状况,通过多专业合作与公卫倡议,提高对营养相关皮肤病的辨识与正确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