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总统川普像推土机似的,逐一压迫贸易伙伴敲定协议。他以不准进入美国庞大市场为棍棒,并以调降4月初「对等关税」税率为胡萝卜,在同时威逼与利诱下,已迫使英国、日本、印尼、菲律宾和越南同意他的条件。欧盟显然是最新一个「投降」的例子。
川普谈贸易协议似有致胜公式
外媒指出,至此,川普谈贸易协议的致胜公式已呼之欲出。他先语出惊人扬言加征极高的关税,让对方慌张。然后,松口给缓冲时间,限时在8月1日前谈交易。找几个经济有弱点、没胆报复且顺从的贸易伙伴当样板;最后,敲定比原先恐吓税率低一些的关税水准,然后得意洋洋宣称「双赢」。
乍看下,日前与川普达成协议的欧盟,也自甘落入这个圈套。川普周日与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赖恩同意,美国对欧盟大多数进口产品课征15%的关税,适用汽车、药品和半导体。相对地,欧盟承诺斥资数千亿美元采购美国能源产品和武器。外媒评论指出,这种结果大致与川普想要的情境相符;欧盟得到的只是避免更高的关税,以及不确定性减少些许,却显得狼狈得向恶霸低头。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30日也批评,欧盟未能通过川普考验,堂堂一个经济超级强权,且具备有效还击川普违法关税的实力,却毫无作为,甚至做出一些「表面上」的让步。
克鲁曼:欧盟把川普当傻子耍
克鲁曼指出,乍看下,与川普敲定的协议让欧盟颜面扫地;但深入查看,就会发现,其实欧盟把川普当傻子玩弄。具体来说,是化石燃料傻瓜。
这是因为欧盟对川普许下两种承诺。一,欧盟将在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二,欧盟将在未来三年期间,向美国采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
克鲁曼说,第一项承诺很空洞,第二项则是胡扯。
先看投资承诺。欧洲各国政府可不像中国大陆那样,能命令民间企业把钱投资在何处。更何况敲定协议的执委会甚至不是政府,除了磋商关税之外,没什么实权。某个执委会官员周日就向Politico表示,那项投资承诺「毫无意义」。
这位资深执委会官员表示,欧盟无法为那些投资提供保证,那只是「依据民间公司的意愿」。执委会并未表示会提供任何奖励措施,确保民间企业达到6,000亿美元投资目标,也未提出具体的投资时间表。
所以说,欧盟的投资承诺全是空话。
第二项有关采购美国能源的承诺较具体,也订出时间表。但克鲁曼说:「不会发生。」理由有三。
首先,欧盟执委会既不能命令民间企业去投资什么,当然更无法命令他们向谁购买石油和天然气。
再者,欧盟允诺的进口量,受限于硬件设施,实际上也不可行。尤其是运送液化天然气(LNG),输出和接收的两端都需设置专门的基础设施。在美国这端,LNG出口站此刻已经产能全开,欧洲那端的LNG接收站则已「紧绷到极限」。欧盟虽承诺未来三年大幅提高从美国进口能源,就算投资计划匆促运行,能否赶在期限结束前建好必要的设施,令人怀疑。况且,在迅速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欧陆,会有人愿意响应那种投资吗?
最后,就算欧洲克服法律和硬件障碍,果真向美国扩大采购大量化石燃料,但石油和LNG都是在全球市场上交易的「可替代商品」,意指欧洲购买量提高,只不过是美国一部分出口改道罢了,整体而言并未增加。比方说,美国卖更多石油到欧洲,但同时会减少对日本和中国大陆出口。
因此,所谓「欧洲需求扩增驱动美国能源出口大增」的展望,根本不会发生。
欧盟将来如何向川普交代?
那么,欧盟将来要如何向川普解释自己未能履行承诺?
克鲁曼说,也许不必解释,一如川普1.0与中国大陆敲定协议,北京承诺向美方大量采购农产品,不也从未履行诺言。川普似乎也不太追究,毕竟他乐得宣布大协议,然后就没兴趣了。
结论是:不论川普怎么想,欧洲不会导致美国化石燃料生产大增。这可能让川普气恼,对全球却是好事,因为可再生能源显然是未来能源技术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