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50多岁长期洗肾患者,一直有贫血症状,他自认应该是「肾性贫血」,并未多想。直到医师发现,患者就算打完三个月红血球生成素疗程,贫血也没有改善,转介至消化内科检查才发现,他贫血的主因竟是大肠癌且已是第三期,幸癌细胞仅部分转移至淋巴,即时给予治疗后,目前恢复状况良好。
台湾洗肾人口超过9万人,平均每8人就有1人是洗肾病人,洗肾病人因为肾脏功能减退,导致红血球生成素(EPO)下降,减少红血球的产生,容易导致贫血,这种由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状况称为肾性贫血,一般可借由施打红血球生成素改善。
北医附医肾脏内科主治医师陈静怡表示,肾性贫血严重度和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呈正相关,据统计,刚刚接受洗肾治疗的第五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超过8成以上都有肾性贫血,但通常打完三个月的红血球生成素疗程,贫血状态都会改善。
有一位50岁的病人因为长期洗肾合并贫血,近来常常感到异常疲惫且贫血未改善,经转介至消化内科,医师问诊后发现,病人排便习惯改变,且粪便有口径变细的现象,进一步安排大肠镜检查,发现贫血的主因其实是大肠癌。
北医附医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陈文昭说,许多洗肾肾友出现贫血症状,常不以为意,等到发现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常常都已经是晚期,像是上述的患者,被诊断大肠癌已是第三期,所幸癌细胞仅有部分转移至淋巴,临床还有效果佳的药物可以使用,目前经过治疗已恢复良好。
除了大肠癌以外,贫血也可能是胃癌警讯,陈文昭说,有位80多岁老奶奶,同样也是洗肾患者,虽然有固定施打红血球生成素,但仍有贫血现象,近期常常感受到腹部不适、疲倦、走路会喘,甚至排黑便,才至消化内科就医,经检查竟然是胃癌。
陈文昭说,消化道从食道到肛门等各个部位都可能出血,许多消化道疾病一开始的症状就是贫血;而洗肾等肾功能不佳的病人,容易在消化道出现血管异常增生,这些不正常的血管通常增生在表浅部位,常因吞食食物磨破增生血管引发出血,进而导致贫血。由于两种情况都会出现贫血,可能让洗肾病人忽视消化道疾病的警讯。
陈文昭建议,洗肾病人若长期出现贫血等相关症状,应保持警觉,留意排便情形及粪便颜色形状,若有异状也应与主治医师讨论;50到74岁的民众可善用2年1次的免费粪便潜血检查筛检是否有大肠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