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日本高价买的印度稀土,到手发现全是中国货(图)

    日本万万想不到,花高价买回来的印度稀土,到手发现全都是中国货!

    6月13日,印度政府一纸公文突然切断了对日本的稀土供应。



    印度的突然举动自然是令东京措手不及,多家汽车工厂库存告急,部分企业关键稀土材料仅剩 72小时用量,生产线面临全面停摆!

    毫不客气地说,这场危机揭穿了长达13年的战略幻觉,日本斥巨资打造的 “印度稀土供应链”,竟是中国产品的转手倒卖?




    针对日本的“稀土骗局”日本对稀土的焦虑早已深入骨髓。这个高科技制造强国消耗着全球20%的稀土,但实际却面临90%依赖中国进口的残酷现实。

    2010年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那年中日关系风波导致中国暂停稀土出口,日本市场稀土价格瞬间飙升20倍,汽车生产线停摆,电子工厂静默,整个工业体系濒临窒息。




    而这场剧痛让日本砸下1058亿日元全球寻矿,誓言切断对华依赖。

    也就是此时,印度恰在此时递来“橄榄枝”。宣传册上印着醒目的数据,690万吨稀土储量,全球第三!运输距离近、承诺供应稳,印度被描绘成完美的替代者。




    2012年日本丰田通商便在印度设厂加工,每年支付3.2亿美元换取“印度稀土”,满心期待构建起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

    甚至这个承诺建立在诱人数据基础上,只因印度690万吨探明储量位列全球第三,地缘上更比中国近2000海里。



    然而2023年东京某研究所便发现不对劲,印度提供的镝金属存在同位素特征漂移。这种特征指向中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而印度西海岸矿脉根本不存在这种地质构造。

    直到2025年4月,中国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对钐、钆、铽等7种稀土元素实施升级版出口管制,严查转口贸易。




    中国海关监管系统专门锁定通过东南亚的转口贸易路线,直接切断了稀土的灰色通道。

    而这一举措无情撕开残酷真相,印度表面拥有可观储量,其2022年实际产量却仅有2900吨,不到中国21万吨年产量的零头。




    更关键的是,印度极度缺乏稀土提炼能力。所谓的“印度稀土”,实则是印度从中国进口原料,经简单转手后卖给日本的 “贴牌产品”!

    也就是说,十三年来,日本心安理得地享用着“印度稀土”,自认战略突围成功,实际最终都不过是印度从中国进口稀土原料,经简单包装后贴上“印度制造”标签,加价25%卖给日本!



    甚至在此期间,日本傲娇的咬牙坚持“去中国化”执念而后接受了虚高价格的“印度稀土”。

    然而如今这稀土牌,主动权便是在中方,甚至因为中方升级出口管制,要求详细披露最终用途并严查转口贸易,印度的灰色通道瞬间断流,使得6月21日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紧急致电北京求援,坦言国内稀土库存见底。



    戏剧性的是,不到24小时后,印度竟以“保障本国电动车需求”为由,撕毁了与日本的供应协议。

    崩溃的日本可以说是惨遭印度“杀猪盘”,然日本依旧不放弃,转向澳大利亚,不过残酷的现实再次浮现!




    产业链的真相,精炼能力决定话语权当日本仓皇转向澳大利亚寻求矿砂时,残酷的现实再次浮现,全球92%的中重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满载矿石的货轮在港口堆积如山,日本企业却无力将其转化为可用材料。

    而中国早已突破99%的军工级标准。每开采一吨稀土,印度需处理三吨废料,成本是中国的四倍以上。



    莫迪政府匆忙宣布投资250亿卢比扶持稀土产业,但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直言:“印度不可能取代中国,它至多在提供新来源方面发挥作用。”

    实际上,真正的差距在于数十年积累的产业生态。从江西稀土分离厂到包头磁材车间,中国持有全球80%的核心专利,构建了从开采到高端材料制造的全产业链护城河。




    更不必说,这场闹剧的代价正在全球产业链蔓延。德国、韩国买家取消43份订单,日本暂停对印基建投资,印度塔塔集团等企业因违约面临15亿美元索赔。

    日本经济产业省已悄然恢复与中国稀土企业的高层对话。尽管仍高喊“多元化战略”,但内部报告承认:至少十年内无法摆脱对华技术依赖。




    即使日本启动全球首个深海开采项目,也至少要2030年才能形成产能,远水难救近火。

    也不难怪,日本商家自己苦笑,明明包装盒里装的是中国技术,但日本为“印度制造”多付了13年溢价钱!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