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澳洲医疗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急诊爆满、专科难等、费用飙升。
对不少苦苦候诊的华人病患来说,他们转身选择赴华就医。尽管舟车劳顿,但比起在澳洲“被排队耗死”,已是无奈中的最优选择。
有人说,“一场大病后,我对澳洲医疗彻底死心!”
“人已经黄了,尿也发黄”
“当时人已经黄了,尿也发黄,真的拖不起。”谈及年初的就医经历,悉尼华人Jimmy无奈地说。
他因胆管结石引发严重肝损伤,最终选择飞回上海做手术,只因“澳洲医疗系统的效率真的让人崩溃”。
今年2月,Jimmy突然腹部剧痛,怀疑胆管出了问题。他随即前往家庭医生(GP)处就诊,医生为他开了验血和腹部超声的单子,但检查都需自行预约,且“最快也要等一周”。
“医生看了没说什么,可我当时已经很疼了,肝功能也明显出问题了。”Jimmy回忆道,“我实在耗不起,和家人商量后,直接买了机票回国。”
他担心,若在澳洲继续等待,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

回中国看病(图来来源:供图)
回国后,Jimmy立刻入住上海中山医院,两天内完成了血检、CT、MRCP等多项检查,确认结石掉入胆管,医生决定为他实施ERCP手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及时清除堵塞,并置入支架引流胆汁。
“我住院第二天就做了手术,”他购买了上海居民医保,这台近万元的手术获得了50%的医保报销。

手术后(图来来源:供图)
术后恢复期间,他一度腹胀。“虽然吃不了东西很痛苦,但至少医生随叫随到,情况控制住了。”他感慨,“真的是越快治疗越有用,最起码我不疼了。”
半年后,Jimmy再次回国,顺利取出胆管支架。他直言,这场“跨国求医之旅”虽折腾,但比起在澳洲“被排队耗死”,已是无奈中的最优选择。
“一场大病后,我对澳洲医疗彻底死心”
在墨尔本生活8年的Sally,被突如其来的病情打乱了原本稳定的生活节奏。她年初被查出身体出现多个囊肿,伴随持续腹痛,一度无法正常工作。
“GP好像对我的病不了解,无法判断,更不知道推荐哪个专家给我。我看了好几个人,咨询费昂贵不说,中途换专家还要再度排队。”
这样的咨询耗时2个月之久。“我一直在忍着疼看病,”她无奈地说,“这么漫长的时间,彻底改变了我对在澳洲永居的看法,我那时非常厌恶澳洲的医疗。”

(图来来源:供图)
无奈之下,Sally转向中国线上问诊,并最终果断决定回国就医。她6月完成了手术,目前已痊愈。
“我在国内两周内看完所有专科,拿到关键检查结果,并能参与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她说。
更让其安心的是国内病友之间的互助。“大家会交流经验、安慰彼此,不像在澳洲那么孤独。”她直言,有种“终于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觉。
回首此次就医经历,Sally认为尽管澳洲医疗在制度上较为规范,硬件也相对较好,但源于谨慎的节奏与难以协调的跨诊所体系,在面对复杂疾病时,容易使病人陷入无解的拖延与信息真空之中,导致延误病情。
她坦言,最初移民时对澳洲医疗的强大信心已荡然无存。“生了一场大病后,我对澳洲医疗彻底死心!”
“看病靠的是命硬!”
记者在中文社交媒体上看到,不少华人分享了不得不飞往中国接受医疗的遗憾经历。
有网友表示:“打飞的回国做肠胃镜,再次感受到中国现在真的太方便了。”
她说:“做肠胃镜打麻药,像‘下饺子’一样,一个个排队先打留置针,做完醒来报告就到手了。”
“周三订机票回国,周五飞,周六到,周天出报告。”她亦吐槽在澳洲的等候遥遥无期,“私立排到几个月后,公立排到一年后。”
更多网友肯定在华就医的效率,“从挂号、检查到住院、手术,全流程用不了两周,真是中国速度。”
“澳洲看病靠的是命硬!”有人这样吐槽澳洲公立系统的排队机制,该网友认为,即使找到了靠谱家庭医生,“还得‘赌’推荐的专科医生是否合适。”

中国的医院(图来来源:供图)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持不同意见,强调澳洲医疗的“安全保障”。
他们认为,澳洲医生在说明风险、做侵入性操作前更为谨慎,对急症、重大疾病的缓解与术后护理相对成熟。
一位自称“只信澳洲医疗”的用户直言:“国内有时滥用抗生素、检查重复,医生很少解释细节,出了问题也很难追责。”
因人满为患而在医院“打地铺”的澳洲病患(图片来源:7 News)
也有中立者指出,两套体系各有优劣。
“西方医疗适合快死的病,国内医疗更擅长解决活着的问题。”一条高赞评论这样写道。
还有网友认为,在澳洲临终关怀做得极好,缓解疼痛、隐私保护、人性关怀都远胜国内,但面对绝大多数非致命疾病,国内在诊疗效率和技术上“确实方便太多”。
“其实早就知道医疗压力会来”
今年,澳媒发布多则报道,直指急诊和手术等待名单过长、且看病费用不断飙升的问题。
《每日电讯报》6月表示,医院手术等待名单激增至新冠时期水平,其中,新州的择期手术等待名单达历史新高。
报道称,截至今年3月底,全澳等待时间超过临床建议标准的择期手术患者人数激增了151%,达到8587人。

(图片来源:SMH)
急诊也是人满为患。一项新报告显示,在急诊室等待入院的澳人数量,是急诊专家设定目标的3倍。
澳洲急诊医学学院(ACEM)统计,约30%需要住院的患者在抵达急诊室8小时后仍未被安排入院。在悉尼和墨尔本的大城市医院,90%的住院患者需等候长达15小时36分钟,才获安排入病房。

(图片来源:SMH)
另一方面,澳洲医疗愈发凸显“看病贵”的情况。Grattan Institute发布的专科费用报告显示,澳人如今为某些一次性专科门诊支付的自付费用已超过600澳元,每年约40%居民就诊专科医生,其中约2/3选择私立门诊。
选择公立医疗的患者则需付出时间成本,在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和阿德莱德,50个专科的候诊时间超过1年,部分专科等待时间甚至超过3年。
Flinders大学的卫生经济学家Andrew Partington指出,“核心问题仍是人手严重短缺。我们其实早就知道这种压力会来,人口模型早已预测,但却缺乏有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