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智症可逆,只要我们不看坏的部分,多用好的部分,愈用就会愈好用。」全龄乐游健康促进发展协会理事长巫奉约9日出席联合报健康事业部举办的「2025失智照护永续论坛」,主张通过专注活化健康区块,让大脑功能持续进步。
巫奉约曾经是失智症者,23岁时因严重车祸造成脑部损伤,经历过一段短暂失智。那段日子,他听不懂别人的问话,不管别人问他多简单的问题,他都要想很久,甚至无法判断别人口中的「刚刚」是多久以前。思考变得迟缓、对话要花很久才接得上,他干脆不与人交流。正因亲身经历过,他对失智症患者的处境感同身受。
从延缓到逆转:不只慢下来 更要变好
多年来,他投入大脑健康促进与失智症预防领域,多数人以为失智症不可逆,能延缓就已是万幸。但巫奉约提出另一种思维:「如果我们专注在大脑还健康的部分,持续刺激并活化它,功能是可以恢复、甚至进步的。」
他以亲身经验以及他的课程学员为例说明,失智并非瞬间发生,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既然如此,通过早期检测与持续训练,便有机会阻断甚至逆转恶化。他说:「如果我们少了一条腿,不要盯着它抱怨,而是把剩下的另一条腿练得更强。」
科学数据佐证:86岁也能记住100样东西
在双连安养中心的实验中,平均年龄86岁的学员经过三个月的课程,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平均进步18.45%,部分学员从20分提升至24分。更惊人的是,有长辈能记住100样物品,靠的不是天生记忆力,而是有系统的训练方法。
在万芳医院进行的人体实验中,12位确诊失智症患者经过课程刺激后,认知功能平均提升51%。对照组则没有这样的进步幅度,显示课程对于失智症状的改善具高度显著性。
课程秘诀:社交、刺激、运动、愉悦
在失智论坛现场,他亲自带动民众进行手部运动示范:一手比「枪」、一手比「五」,再快速交换,随后加入口令变化与数字反应挑战。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不少台下观众频频出错、笑声不断。巫奉约笑说,这类游戏正是大脑与肢体协调的绝佳练习,「错了没关系,重点是让脑子动起来」。
巫奉约设计的「身脑龄活」课程融合八大主轴,包括:
•社交活动与交互:鼓励参与者彼此认识、创建人际链接,减少孤立。
•认知刺激:反应游戏、数字运算、记忆训练,让大脑保持「动态」。
•适当运动:结合肢体动作与思考,例如「一手比枪、一手比五」的交互挑战。
•认知训练+愉悦情绪:让参与者在笑声与正向情绪中完成挑战,提升持续参与的动力。
他特别提醒,生活作息虽要规律,但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因为大脑渴望新的刺激。这也是为何课程中会不断引入变化与挑战,让参与者的大脑「不安于室」。
脑部认知刺激 或为失智症防治开新路
巫奉约表示,通过早期检测、适当的认知刺激与多元活动,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长者的大脑功能表现。他与医疗团队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后续成果有待更多数据验证,但已为失智症防治提供另一种可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