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防务博客》8月8日报道,美国防务承包商“火炬科技”公开展示了一款一比一复刻中国红旗-22(HQ-22)防空导弹系统的高仿真模型。
从现场图片来看,这套仿真装备无论是外形轮廓、尺寸比例,还是雷达天线布局和涂装细节,都与真机极为接近,如果不深入拆解,很难从外观上区分真假。
按照美方的说法,该系统由公司旗下的集成与原型中心研制,属于高保真威胁靶标项目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美军飞行员、电子战部队以及任务规划人员的训练与测试需求。
它的本质是一个用于战术演练的仿真平台,不具备发射导弹的能力,但能够完整模拟红旗-22的部署动作、视觉特征、雷达信号和热特征,让参训人员在演习中面对它时的感受与实战环境尽可能一致。
这套系统并非美军首次针对中国防空武器进行高度还原化的复刻,之前,美空军曾在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的国际航空展上展示过红旗-16的仿真靶标车。
短短一个多月后,红旗-22的模型又亮相,这显示美军正在有计划地构建一套覆盖多种中远程防空系统的假想敌装备库,以便在训练场上营造接近真实战区的防空威胁环境,为可能的高强度冲突做准备。
(外媒报道截图)
美国之所以投入资源打造这些一比一仿真的防空系统,绝非无的放矢。
在现代高威胁作战环境中,地面防空力量是任何空中力量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在进入对手防空区执行任务时,防空导弹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飞行路线、打击窗口、武器选择乃至整个行动的成败。
通过制造仿真靶标,美军可以在完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让飞行员、电子战操作员、情报分析人员提前接触并熟悉这些防空武器,做到在真实战场遭遇时不会陌生。
这类仿真系统可以在光学外形、雷达波特征和红外热信号上模拟真实装备的表现,从而在训练中触发飞行员的雷达告警器、红外告警器,逼迫他们按照实战程序做出规避或压制动作。
更重要的是,配合电子干扰机、反辐射导弹等手段,这种模拟靶标能支撑压制地方防空系统任务的完整演练,帮助验证不同战术方案的可行性。
此外,这些仿真装备还能融入多国联合演习,让盟军部队在战术配合、情报共享和电子战协同上提前建立经验。
对美军来说,这是一种成本可控、风险极低、可循环使用且战术收益高的训练手段,还能根据最新情报调整信号特征,保持与真实威胁的相似度。
(红旗-22模型)
红旗-22是中国近年来大规模列装的一款中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定位在远程红旗-9与中程红旗-16之间,是中国防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支柱力量。
它的最大射程在150至170公里之间,采用复合制导方式,兼顾半主动雷达与末段主动雷达制导,能够拦截战斗机、轰炸机、巡航导弹以及部分短程弹道导弹。
与红旗-9相比,红旗-22在中低空目标拦截方面更为突出,而且由于结构相对简化、制造成本更低,产量可以迅速提升,部署密度极高。
它采用8×8轮式发射车,机动性好,反应时间短,可以快速展开或转移阵地,形成灵活的防空火力点。
在中国的防空体系中,红旗-22通常部署在重要工业区、大型城市、关键交通枢纽和军事基地周边,与红旗-9、红旗-16等系统联网,形成纵深多层的防空网络。
红旗-22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中远程防空的层级空缺,更在于它可以通过数量和机动部署,显著提高整体防空体系的冗余度和抗饱和打击能力,大大提高了防御性价比与威慑力。
(红旗-22模型)
不过,美军能一比一复刻红旗-22,并不等于中国的主力防空系统已经被破解。
这类仿真系统的设计基础,多半来自可公开获取或通过情报手段收集到的外部可观测信息,例如卫星照片、雷达侦察数据、航展上的近距离观察、出口版本的有限技术资料等。
这些信息可以还原外形尺寸、天线布局、雷达工作的大致波段以及部署模式,但远不足以复制其核心机密。
真正决定红旗-22作战效能的,是导弹制导算法、火控雷达的数据处理方式、信号加密与抗干扰设计、末段机动规避能力等高度机密技术,这些是外部观察无法完全掌握的。
美军的仿真品使用的是自身的电子设备,只是让它在雷达屏幕和红外探测器上呈现出与红旗-22类似的特征,从而在训练中营造出接近真实的感觉。
而到了实战中,中国的红旗-22部队会根据战场态势不断机动,频繁更换阵地,任何单一模拟器都无法完全复现这种动态、联动的作战环境。
因此,美军的这一操作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红旗-22的全部作战机密,更无法保证在实战中能破解或压制这一系统。
(正版红旗-22)
当然,这个动作我们还是需要警惕的,美国把中国的主力防空系统当成未来作战的假想敌重点研究,甚至不惜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复刻外形、模拟信号特征,就是为了在战场上尽可能找到突破口。
这表明美国一直在为与中国作战,甚至是为在中国本土作战做准备。
不过仿真器再逼真,也只能模拟静态特征,无法还原真实战场。
美国若真以为凭几台模型就能摸清门道,那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胆敢闯入中国的防空区,迎接它的将是真真切切的雷达锁定与导弹拦截,结果必将是有来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