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岁小颖(化名)从青春期开始,身上反复长出痘痘并流脓,家人一直以为只是青春痘或粉瘤,多次就医也被诊断为青春痘。「怎么治都治不好,吃药、看中医、手术都没效。」他说,最严重曾一天超过10处爆脓,痛不欲生;20年后才确诊是「化脓性汗腺炎」,对症下药后才重拾生活品质。
台湾皮肤科医学会理事、台大医院皮肤保健及外科主任廖怡华表示,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慢性发炎性皮肤疾病,原因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这种病症与青春痘、粉瘤相似,且容易长在腋下、屁股、鼠蹊部、乳房下缘等部位,有些患者会求诊整形外科、妇科、感染科等,平均延误7.2年才确诊。
廖怡华指出,化脓性汗腺炎会反复发作、化脓流汁、散发异味,并形成纤维化的疤痕,造成生活、社交及工作困扰。在治疗方面,「手术」是主要策略,脓包切开与引流可缓解急性发作的疼痛,且复发率将近100%。而全面性切除手术的复发率低,术后伤口需照顾及复原时间,并可能产生感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
台湾皮肤科医学会秘书长及台北林口长庚医院副教授级主治医师黄毓惠说,化脓性汗腺炎的发生原因与遗传、肥胖、抽烟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岁前后的年轻人较常见。临床统计,台湾病患男女比率约6:4,好发于腋下、头皮、臀部、腹股沟、肛门周围、生殖会阴部与女性乳房下方等部位。
「不少人误认化脓性汗腺炎跟个人卫生习惯有关,过度清洁可能刺激皮肤,加剧发炎症状。」黄毓惠说,化脓性汗腺炎会因为过热、流汗过多而发作,但并非卫生习惯不佳而引起。除了肿、痛,病患最大困扰是「流出带有异味的分泌物」,有些人必须随身多带内裤、卫生棉,甚至包尿布上班,身心俱疲。
化脓性汗腺炎可依严重度分为3期,若仅有单一或多个疼痛性结节,且尚未出现疤痕或瘘管者,属于轻度。若各个脓肿间已彼此串连形成瘘管且反复发作、有疤痕,则属于中度。一旦所有病灶彼此融合绵延时,瘘管串连就像「蚁窝」,则已迈入重度,治疗难度大增。
黄毓惠强调,化脓性汗腺炎除了皮肤反复感染、化脓外,还与多种共病症有关联性。黄毓惠指出,包括代谢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精神疾病等,不应轻忽严重性。其治疗方式,轻度患者大多以抗生素、口服A酸等药物治疗为主,一旦进入中重度则需同步评估手术介入与全身性抗发炎药物治疗。
不过,手术及发炎药物复发率高,今年7月,生物制剂纳入健保,根据临床诊疗共识建议,对于中重度患者,若经接受全身性抗生素治疗12周后无明显改善,应评估使用生物制剂,并视个别情况搭配外科手术治疗。廖怡华说,生物制剂为中重度化脓性汗腺炎病友迎来新曙光,能够抑制发炎,快速缓解疼痛。
生物制剂有助于缩小病灶范围,廖怡华提醒,化脓性汗腺炎需要规则长期治疗,患者仍须配合生活型态改变,包括戒烟、体重管理控制以及饮食习惯调整,减少组织反复发炎并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