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长者护脑新招「滑手机」? 新研究:罹患认知障碍、失智比例较低

    美国期刊《自然人类行为》一项统合分析发现,常滑手机、上网的长者,罹患认知障碍或失智的比例较低。此为示意图。(路透)

    纽约时报报导,部分研究指出,过度使用数字设备可能损害青少年的大脑发展,甚至引发「数字失智」(digital dementia)。然而,美国期刊《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一项统合分析发现,这种负面效应并未出现在高龄族群,反而显示长期与数字科技交互的长者,罹患认知障碍或失智的比例较低,颠覆「科技有害」的刻板印象。

    德州贝勒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史戈林(Michael Scullin)与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神经心理学家班吉(Jared Benge)共同分析57项针对50岁以上长者的研究,涵盖超过41.1万名受试者,这群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9岁,是第一批与数字社会交手的人,现在也大概进入认知障碍的好发阶段。

    这项分析发现,常用电脑、手机或多种数字设备,还有经常上网的长者,不仅在认知测验中表现更好,被诊断出认知障碍或失智的比例也更低,胜过那些鲜少或不使用科技的长者。分析中将近九成研究指出,对高龄者而言,科技具备保护认知功能的作用。

    这项分析与针对青少年的研究大相迳庭。过去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调查指出,过度接触屏幕与电子设备可能引发注意力、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

    史戈林指出,高龄族群的大脑虽然可塑性较低,但他们在中年时已具备基础能力与技能,为适应快速演变的数字社会,不得不持续学习、解决问题、克服挫折,「这些正是已被证实有助于维持认知功能的挑战」。

    除了操作新系统、处理更新与排除故障等技术挑战外,科技也可能通过促进社交交互、提醒与提示功能,帮助延缓记忆力衰退。例如先前一项智能手机研究就显示,设备提醒能弥补一部分记忆力不足的问题,而各类应用程序也能维持如购物、银行等日常功能。

    尽管如此,专家提醒,科技并非越多越好。杜克大学神经认知疾患计划主任杜拉斯瓦米(Murali Doraiswamy)指出,若一天狂追剧10小时,可能反而减少社交交互;科技无法取代运动、均衡饮食等其他对大脑有益的活动。此外,网络诈骗与假消息同样是银发族面临的风险。

    对于上述研究,部分科学家表示怀疑。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布特(Walter Boot)就认为,结论似是而非,因为认知很难改变,在过去数十年中,人们大量使用科技产品,已适应了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类似研究无法判定因果关系,也就是人们无法确定,究竟是科技改善了老年人的认知,还是认知能力低下的人躲避科技。

    杜拉斯瓦米说,这是鸡生蛋或蛋生鸡的问题,而我们现在仍然不知道,使用科技「到底是鸡还是蛋」。

    目前美国与多个欧洲国家的失智症比例正逐年下降,过去多归因于吸烟率下降、教育水准提高与高血压治疗改善。杜拉斯瓦米认为,长者积极使用科技,或许也是促进脑部健康的因素之一。

    第一批与数字社会交手的人现在逐渐步入高龄,也迈入认知障碍好发的阶段。此为示意图。(路透)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