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78年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终于迈出了一步极具象征意义的动作——为其“出云”级准航母正式配备F-35B垂直起降隐身战斗机。这不仅是日本二战后首次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舰载固定翼战斗机,也标志着其从“防御型”海军向“进攻型”海上力量的重大转变。

▲日本首批F-35B正式交付
8月7日,日本订购的首批4架F-35B中有3架由美国飞抵宫崎县新田原基地,编号分别为59-8201、59-8202和59-8203。它们将由航空自卫队第8航空团临时中队操作,并为未来上舰作准备。这些F-35B的最终归宿,是日本的“出云”号和“加贺”号——原本的直升机航母在两轮改装后,已逐步具备F-35B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能力。
日本此举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在和平宪法框架日渐被掏空的情况下,借助先进隐身战机和航母平台,突破“专守防卫”限制,实现对远海方向的投送与打击能力。尤其是在美日同盟体系下,出云级航母与美军航母、两栖攻击舰形成互补,可在西太平洋、南海甚至印度洋执行前沿部署任务。

▲歼-15T
从性能对比来看,F-35B是第五代隐身战机,配备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在超视距空战中有天然优势。相比之下,中国辽宁舰与山东舰目前主力舰载机仍为歼-15系列,即便升级至歼-15T型,也依旧是“四代半”标准,在隐身性和信息化程度上不及F-35B。
在无预警机支援的情况下,歼-15T想在超视距空战中击败F-35B难度不小。但歼-15T雷达孔径更大、发射功率更强,对隐身机的探测距离相较歼-10C更有优势。如果与空警-500舰载预警机协同作战,则可弥补信息劣势,对F-35B的威胁显著增加。
更重要的是,中国航母编队并非只依赖歼-15T。电子战型歼-15TD在压制敌方雷达方面有很强能力,理论上可以干扰F-35B的APG-81雷达,使其部分丧失隐身机在远程探测中的优势。这种战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双方的代差。

▲歼-15TD
日本的F-35B舰载化确实给中国带来一定战术压力,但并非无法应对。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其一 是歼-35隐身舰载机即将成军。福建舰电磁弹射航母已进入交付前的最后阶段,未来将搭载歼-35隐身舰载机。更值得注意的是,歼-35也在适配辽宁舰和山东舰,一旦部署完成,中国航母编队将首次实现与F-35B同级别的隐身舰载机对抗能力。
其二是航母战斗群作战半径与持续作战能力优势。出云级航母排水量约2.7万吨,F-35B作战半径在对海攻击时仅500-800公里。相比之下,山东舰、辽宁舰可搭载更多舰载机、携带更多燃油与弹药,持续作战与抗打击能力显著优于准航母平台。
其三是反舰与远程打击能力。中国已部署多型远程反舰导弹(如鹰击-21、鹰击-18),以及空基打击手段(轰-6K、轰-6N配合反舰弹道导弹)。在冲突爆发初期,即便未能实现制空权,也能对出云级航母实施远程打击,迫使其后撤。

▲此前日本准航母测试F-35B着舰
日本的F-35B上舰,并非单纯的战术升级,而是战略转向的信号。它预示着日本从“守在家门口”向“主动前沿部署”迈进,不仅能配合美军在第一岛链拦截,还可能深入南海、印度洋执行任务。
这种能力变化会带来几个地区性影响:首先是中日海空力量对抗更趋复杂化,未来的博弈不仅是传统四代机对四代机,而是隐身机、电子战机、预警机等体系化力量的正面对抗。其次是岛屿争端的军事风险上升,F-35B可利用短距起降特性在岛屿机场分散部署,一旦发生冲突,可在琉球群岛、马毛岛等地快速展开。最后还会导致区域军备竞赛加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考虑增强海基隐身战力,日本的动作可能促使更多国家加速相关采购。

▲歼-35需要加速了
客观而言,日本F-35B加出云级航母的组合,在技术上并未完全超越中国辽宁舰和山东舰,更遑论福建舰服役后的整体战力。但其最大的危险在于“突破和平宪法限制”的先例——一旦F-35B运作成熟,日本可能进一步扩充航母数量、增强远海打击能力。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战术上的挑战,也是战略上的警钟。歼-35尽快全面部署、福建舰形成战斗力、远程反舰打击体系常态化,是化解这一威胁的关键。同时,更需在外交与战略层面,防止日本借“防卫”之名不断向外扩张。毕竟,历史早已证明,技术差距可以追平,但战略意图一旦失控,才是真正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