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塑料公约」谈判进入最后两天,部分条文已传出重大进展。其中,争议焦点之一的第3条「塑料禁用清单」,由瑞士与墨西哥提出的提案获得130国支持,主张全球禁止生产与贸易特定有害塑料产品,并保留未来扩大禁令的弹性。
在主席文本草案中,第3条针对「一次性、短寿命及含特定有害化学品的塑料制品」提出禁用清单,各国需协商具体的淘汰时程。依据瑞士与墨西哥的提案,全球将禁止生产与贸易一份列有害塑料产品的清单,并强调塑料污染跨越国界,必须在全球层面采取一致行动,同时保留未来扩大禁令范围的弹性。
在第5条「产品设计」部分,英国与智利的提案获得111国支持,承认「再利用」在产品设计中的关键地位,并为设置再生料含量目标预留时间。然而,全球焚化炉替代联盟(GAIA)指出,该提案仍有加强空间,必须设置强制性再利用目标,删除「依国情与能力」等模糊条款,并明确将「再利用」置于「回收」之前。
此外,另有128国支持在条约中增设「健康专章」,正式将塑料污染列为重大健康议题,并推动更多防范人体暴露的措施。GAIA强调,科学研究已证实,塑料微粒已存在于食物、水、血液、粪便、大脑、胎盘、母乳及消化系统中,显示全球亟需行动。不过,部分国家仍反对将健康列为条约内核,主张相关议题应交由世界卫生组织处理。
至于角力主战场「塑料减产」仍在分组攻防中。绿色和平台湾减塑项目负责人张凯婷表示,塑料减产是不能妥协的底线。她警告,若生产持续失控,所有下游措施,包括重复使用、废弃物管理、回收与环境清理等,都将被根本削弱。
「一份无力的公约比没有公约更糟。」张凯婷强调,各方齐聚日内瓦的目标,是制定能有效运作、真正解决塑料污染的协议。她呼吁,条约应确保减少生产、移除有毒化学物质、推广重复使用,并通过公平资金支持全球南方。
她直言,若只是为了赶在截止日期前草率通过未涵盖上述要素的协议,只会让现状延续,最终将酿成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