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塑料公约减产条文成「雄心天花板」 专家忧沦废弃物条约

    「全球塑料公约」谈判进入倒数两天,塑料减产条文仍陷各方角力,图为万国宫前以塑料垃圾为主 。(记者曾原信/摄影)

    「全球塑料公约」谈判进入倒数两天,为力拚本届完成条文,各工作小组连日开会磋商到深夜。但有关「塑料减产」的关键条文仍陷于各方激烈角力。

    长期关注海废污染的澄洋环境顾问公司首席执行官颜宁直言,第6条是整部公约的「雄心天花板」,将决定条约是全面治理塑料全生命周期,还是沦为单纯的废弃物管理架构;一旦遭削弱或删除,将使上游控管条文失去实质作用。

    颜宁指出,「全球塑料公约」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各国代表对第6条有关塑料供应与永续生产的规范仍存在重大分歧,该条的走向将直接牵动第3条(塑料产品)、第5条(产品设计)及第11、12条(财务与技术支持)等多项条文,甚至影响公约的整体范围与治理格局。

    颜宁分析,第6条争议本质是「上游控管」与「下游管理」的根本路线之争。太平洋小岛国(PSIDS)及部分拉美国家(如巴拿马、秘鲁、乌拉圭)主张,条约必须涵盖塑料生产阶段,否则将沦为单纯的废弃物管理公约,失去全生命周期治理意义;但伊朗印度等国则认为,生产与供应属于国家经济自主范畴,不应受国际条约约束。

    至于是否能在本轮拍板定案,颜宁坦言仍存在不确定性。她说,现阶段各国代表倾向先将立场与意见完整纳入文本,即便无法立刻化解分歧,也能作为未来谈判的基础。除第6条外,本届会议仍延续上次釜山谈判的争点,包括条约应全球适用或因地制宜,以及是采「共识决」还是「多数决」,再加上各项技术与程序细节,均需在有限时间内寻求平衡。

    环境权保障基金会副首席执行官许博任说,公约中有关塑料减产的条文仍陷入激烈拉锯,产油国不仅对公约范畴持续提出异议,甚至建议删除第6条的减产规定,并坚持以共识决方式表决;然而,多数国家则倾向采多数决,双方立场分歧显著,最终谈判结果仍充满变量。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