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风口之下,一种新型短剧正在短视频平台井喷式涌现:美男鱼为人类生子、比熊犬化身王室公主、外卖员穿梭阴间送单……这些脑洞大开、画面抽象猎奇的短剧,它们都有一个共性——AI制作。
在短剧持续火热的背景下,AI工具的快速迭代为其开辟了全新赛道。与真人拍摄耗时耗力不同,AI短剧仅凭“一人一电脑”,几小时内就能轻松打造从浩瀚宇宙到灵异世界的超现实画面,制作门槛大幅降低。
然而,技术瓶颈也显而易见。目前大部分AI短剧在画质精细度、动作流畅性、角色表情等方面仍显生硬,缺乏人类情感的细腻表达;剧情上也常出现逻辑断裂、连贯性不足的问题。尽管如此,其独特的吸引力依然让入局者络绎不绝。
多位从业者指出,AI短剧的核心优势在于成本低、变现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有人将其视为轻松掘金的“副业”,赚得第一桶金;有人则全身投入,成立工作室月入300万。当然,亦有理性者持观望态度,坚信高质量内容才是行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AI的每一次进化都孕育着新机遇。我们和那些抓住机会吃到新时代红利的人聊了聊,揭秘关于AI短剧的爆款机制、发展潜力,以及行业内早期入局者如何从中获利的故事。
AI短剧的爆款密码
流落在外的公主被王室寻回、重生在80年代的剧情,如今竟在宠物身上上演。
短剧《比熊殿下她权倾天下》讲述了一只福利院长大的比熊犬重返“比熊国”成为公主并执掌大权的故事。剧中主角比熊犬“苏糖糖”头戴皇冠身着华服,在宫廷中与大臣斗智斗勇,演绎权谋大戏。
而在续作《重生80:我在供销社当团宠》中,“苏糖糖”公主重生到80年代,成为供销社员工,凭借才智收获事业与爱情。剧中所有场景均由AI生成。
当宠物穿上华服演绎宫斗与年代剧,迅速俘获了大量宠物爱好者。凭借这几部AI萌宠短剧,账号“LT小狗日记”全平台总播放量突破600万,其系列短剧在平台单集点赞量均破万。
账号主理人辣糖,是合肥一家传媒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平面设计专业出身的她,早期接触AI绘图后便持续关注该领域。去年4月,她向公司提议运营“AI宠物账号”。
初期内容以小狗走秀、吃瓜、变装等AI短片为主,但辣糖很快遭遇创作瓶颈。“随着AI内容创作者增多,普通短片已缺乏竞争力,必须转型剧情化。”转向AI短剧创作后,“LT小狗日记”的和抖音粉丝迅速破万,公司随即组建4人团队:辣糖负责脚本,其他成员分工视频制作与剪辑。
辣糖透露,制作一条1分钟左右的AI短剧视频大约耗时2小时。至于成本,她虽未透露具体数字,但强调“非常非常低”。
萌宠题材走红的同时,悬疑、奇幻、科幻等充满想象力的题材正主导AI短剧市场。末日生存、异世界修仙、东方诡事等设定层出不穷。
奇幻短剧《如意坊》便是代表之一。故事设定在一个可用任何拥有之物换取心愿的奇幻之地,系列作品特效丰富、角色多样、逻辑清晰。AI生成的精美画面助力其获得超3亿播放量,创作者韦先生的全平台粉丝数也逼近80万。
目前,AI短剧爆款主要有两大生成路径:一是精准捕捉市场热点,融合猎奇、爽点与流行元素;二是深耕内容本身,从剧本到制作力求精雕细琢。《权利童话》属于后者。
“妈妈,白雪公主为什么那么傻?老师教我们不能给陌生人开门,她却开了三次。”儿子的疑问触动了创作者小文,促使她反思经典童话,决心重塑一个颠覆传统的白雪公主形象。
于是,AI短剧《权利童话》诞生。它彻底反转了经典叙事:公主成了吸食人心的恶魔,而“恶毒”皇后则是奋起反抗的勇士。凭借前卫的剧情设定与流畅精致的画面,该剧迅速收获千万级播放量与近400万点赞,有网友惊叹:“以为是欧美新剧,竟是AI生成!”
爆款背后是远超常规的投入。主创小文(编剧出身)与团队耗时近4个月打磨此剧。自去年起,小文便通过参加AI短剧比赛学习工具应用,并融合自身编剧功底进行创作。技术与创新故事的双重加持,最终让《权利童话》在赛道中脱颖而出。
行业分析指出,此类幻想题材短剧的流行,关键在于创作者精准把握并放大了AI的优势,有效规避了其当前短板。“AI擅长创造传统拍摄难以实现的场景与特效”,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科幻、奇幻类剧集用AI制作不仅成本低廉,更能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这正是其核心竞争力。”
低成本掘金:从兼职副业到月入百万工作室
辣糖凭借一年多连更三部AI萌宠短剧打造的“比熊IP”,吸引了众多品牌合作,从宠物用品到日用洗护,广告邀约不断。同时,大量用户私信求教AI短剧制作,促使她拓展了知识付费业务,开设教学课程。“月入没有网传的50万那么夸张,”辣糖坦言,“但稳定过万没问题。”
去年4月,韦先生和从事摄影行业的妻子关注到AI短剧的发展,开始自学AI工具。在学习过程中,韦先生了解到好莱坞演员和编剧因AI集体罢工的新闻,更坚定了他想要专注于AI短剧的决心。
韦先生坚持创作数月后,其账号“AI造物者”月收入稳定在2-3万元。去年8月,他与妻子果断辞职,全身心投入AI短剧。其创作的数部短剧接连被影视公司以单部六位数的价格买断版权。
业务规模迅速膨胀。“订单根本做不过来,”韦先生回忆。夫妻档随即升级为线下工作室,招募熟悉AI技术的成员。目前,这支20人的团队人均月薪过万,每月稳定承接约十单业务,工作室整体月营收规模已达300万元,且仍在扩张。
“去年的时候,AI甚至无法生成一个动态的龙爪,但是现在龙已经可以在天上任意飞翔”,在亲历技术的飞跃后,韦先生直言:“AI取代部分影视是大势所趋”。
成本低是行业显著特征。韦先生透露,制作一集AI短剧成本仅数百元,主要支出在工具订阅(如Midjourney月费约215元、“即梦”月费约199元)和人力。另一位创作者时见鹿估算,工具年费约在3000-5000元之间。
低成本催生了多元变现模式。除制作短剧、广告外,像韦先生、辣糖一样开设AI课程成为重要收入来源。韦先生的课程吸引了超600名学员。其中一位学员创作的“美男鱼孕育人类”题材短剧,虽因内容过于猎奇、反常规而被影视公司拒绝购买,却在一个月内狂揽30万粉丝,印证了此类内容的吸睛能力,也揭示了其商业转化可能面临的内容合规挑战。
对于软件工程师出身的时见鹿,入行初衷纯粹是兴趣驱动。“觉得有意思,想深入探索。”初期自学进度缓慢,他花费数千元在社交平台购买了AI课程——尽管这类课程常被诟病为“割韭菜”。
然而,投入很快得到回报。课程临近结束时,一位传统短剧制片人看中他在课程群分享的作品,主动提出合作试水AI短剧。双方敲定剧本后,时见鹿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部12集短剧,一个半月后交付,获得3万元报酬。
这“第一桶金”意义非凡。“没有这部剧,我可能没勇气继续下去。”时见鹿感慨道,“收入是动力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完成后的成就感和底气。”这份认可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紧接着推出的《末日生存日记》系列播放量突破4000万,商单随之而来。短短四个月,通过参赛、接单、制作短剧等途径,他累计获得额外收入8万元。
支撑时见鹿的,更多是热爱。他曾为完成一集AI短剧熬夜至凌晨三点半,尽管次日仍需工作。“身体累,但心里痛快,就想把它做完。”他深知AI短剧收入的不稳定性,“功利心太强,反而难以坚持。”
风口下的残酷现实:90%新人退场
风口之下,淘金者蜂拥而至,但现实远比“造富神话”更骨感。
《权利童话》创作者小文在评论区透露其家庭主妇身份后,意外收到大量同类背景女性的咨询私信。其中一位的故事令她揪心:因丈夫出轨净身出户,带着两个孩子,希望通过学习AI短剧谋生。受“AI轻松赚钱”的网络宣传影响,这位母亲已花费6000多元报名相关课程。
“她可能付出了高昂的学习成本,却未必能获得预期的回报。”小文直言不讳。在她看来,大量新人被网络渲染的“AI暴富”故事误导,却难以接触到真实的行业生态。“当前AI短剧市场看似繁荣,实则充斥着泡沫与信息差。新人盲目入场,极易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这种“割韭菜”风险并非空穴来风。曾购买AI课程的时见鹿证实,他参加的课程主要教授技术操作,几乎不涉及商业变现策略。
为了弥补短板,他不得不额外自学编导知识。更残酷的是现实淘汰率——与时见鹿同期学习的近300人中,坚持创作至今的不足10%。“很多人满怀热情进来,发现门槛高、见效慢,自然就放弃了。”时见鹿道出高退出率的根源。
对于想要入行的新人,小文强调循序渐进:“AI短剧是综合艺术,要求编剧、导演、技术等多维能力。新人若一上来就挑战长剧集,极易因成果不佳而受挫。建议从几十秒的AI短片起步,打好基础再进阶。”
时见鹿指出路径差异:“AI短剧在技术应用上难度最高,且流量红利只眷顾少数人。新手可尝试门槛更低的AI广告或参加AI创作比赛积累经验。”
尽管韦先生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只要观众爱看短剧,市场就永远存在”,他也坦承个人创作者的局限:“没有专业团队分工(脚本、分镜、剪辑)和稳定资金支持,单打独斗很难产出精品——除非你在某一环节具备顶尖实力。”
技术迭代的“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如“可灵”已迭代超30次、“即梦AI”半年更新20余次。频繁升级虽带来功能提升,却也意味着技术栈的不稳定。
小文深受其苦:“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一次更新就可能让之前的素材作废,无数镜头需要推翻重做。对新人而言,这会导致沉没成本远超预期。”她理想中的工具状态是“一个稳定平台完成全流程,无需频繁适应新版本”,但坦言目前远未达到。
面对蜂拥而至的商单,手握爆款的小文却异常冷静,甚至“拒单”。她拒绝为追求速度和低价而妥协质量:“制作低质、同质化的‘下沉’短剧或许能短期吸睛,但绝无长久生命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质量和创作投入。任何试图压缩这两点的合作,都是对专业价值的否定。”
小文的坚守,点出了行业狂奔背后的核心拷问:当技术门槛降低、流量裹挟众生,AI短剧最终能依靠什么留住观众?是猎奇的特效、速成的爽点,还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与品质?这一切的答案只能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