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美国高超弹开始交付,部署菲律宾瞄准中国?(图)

    在延误了两年时间后,美国陆军近日收到了第一枚生产型LRHW,意味着在中国东风-17开启高超音速武器时代六年之后,美国终于将一只脚迈进了新时代大门。而已经提前部署到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的“提丰”发射器,则意味着这场对抗没有开场,直接就是高潮。


    ▲酝酿多年的LRHW开始交付

    2019年10月,东风-17悍然登场震动了整个世界。这款设计于大气层内滑翔,追求中段高机动飞行,以规避对手拦截的武器,宣告美国重金打造的反导系统已经过时。惊慌之下,美军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开启了十多个高超音速导弹项目,力求追上中国的脚步。2021年,在只有基础数据的情况下,美国陆军向第17野战炮兵旅麾下第1多域特遣部队,交付了“除LRHW导弹之外的整套发射设备”,领跑诸多对手。然而,接下来三年数之不尽的失败,堪称美军噩梦,从空军主导的高端项目,到LRHW这类很少应用新技术的型号,失败率都高出天际。


    ▲早期为了加快进度,LRHW曾由运载火箭搭载测试

    对于一个十多年前就提出高超音速导弹构想的国家而言,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国国际地位,以及在盟友中的声望。随着欧洲和日本、韩国都蠢蠢欲动,准备联合或独自发展高超音速武器,脱离美国掌控。后者不得不狠下决心,放弃那些高端项目,将资源集中在LRHW这类成熟型号上。这一招果然奏效,随着LRHW连续三次发射成功,最终于2024年末进入早期生产流程,这次交付的就是延误数月的首枚生产型,造价高达8100万美元,与一架崭新的F-35A出厂价格相当。


    ▲美国海军也计划采购LRHW,并搭载到军舰和核潜艇上


    按照计划,第二批8枚LRHW将在一年内完成交付,造价不低于7000万美元。只有等到总采购数量超过400枚后,其平均造价才能降至4100万美元,这个数字依然高于,之前被视为“最昂贵常规导弹”的“标准-3”,是东风-17的4倍以上。更关键的是,即使付出这么大的经济代价,LRHW的性能也只能说是一般。美国陆军为了降低技术风险,选择了带有一定机动能力,在冷战末期“潘兴Ⅱ”应用的双锥体布局,这也就是LRHW在美国其他高超音速失利的背景下,能开始量产的关键原因。

    ▲东风-17不仅性能出色,而且造价也控制得很好


    但这种40年前还算先进的技术,如今只能说勉强入门,不少人甚至因此将LRHW视为,美军新一代普通版中程弹道导弹。从技术上来讲,LRHW可以看成类似“匕首”的地对地增程版本,现有各国反导系统拦截难度很大,不过后续发展潜力有限。对国内而言,LRHW近4000千米的最大射程,一旦完成与“提丰”的整合,再实现常驻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战略规划,这个威胁并不小。毕竟这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所发展的第一款中程弹道导弹,灵活性比洲际弹道导弹强很多。

    ▲LRHW整套发射单元

    唯一的好消息是,目前LRHW并没有完成全部测试项目,交付第一枚并不意味着正式进入量产阶段。按照美国陆军“研发一款新导弹需要10年时间,现在LRHW才花费五年”的描述,LRHW的产能短期内无法铺开。当下只搭载“标准-6”和“战斧”的“提丰”,根本算不上有战略威慑力。而国内这几年反导建设突飞猛进,涌现了以红旗-19为代表的多款先进装备。在本身非常了解双锥体、高速滑翔布局的情况下,赶在其服役前,推出针对LRHW这类入门武器的反制装备,还是很有希望的。


    ▲目前部署在菲律宾的“提丰”,因为缺乏LRHW战斗力有限


    高超音速武器目前刚刚起步,包括中国在内,为了追求即时战力,不得不在常规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一些入门级改进型号(比如鹰击-21)。按照正常的技术迭代规律,到2030年前后,全球反导的巅峰水平,就足以应对这类局限性很大的高超音速武器。届时才是真正较量高超音速技术积累,在新时代你追我赶的时刻。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