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29873 帖子
克宫重申反对欧洲维和部队入乌 川普坚称「最终将能够达成共识」
美国总统川普24日在白宫会晤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宏时声称,俄罗斯总统普亭会接受欧洲维和部队进入乌克兰。有记者就此询问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则要记者参考稍早的声明,即莫斯科将无法接受这个举动。
根据此前新闻,川普当时表示自己不反对欧洲对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并指他曾经与俄罗斯总统普亭讨论过这个想法。川普称,「是,他会接受。我问过普亭这个问题」,又指「听着,如果我们达成协议,他不会再寻求更多战争。他不介意,我已经特别问过他,他没有问题」。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不过,路透25日报导,俄罗斯曾多次表示,反对在乌克兰地上出现北约部队。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日前表示,就算该部队在不同的旗帜下行动,莫斯科仍将视此为对俄罗斯主权的「直接威胁」。
面对记者就川普的发言提问,佩斯科夫避免公开反驳,但实际上重申俄方反对。佩斯科夫说,「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立场,由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达。我对此没有什么要补充,也没什么要评论,我对此不做评论」。
根据俄罗斯官媒RT报导,川普25日稍晚面对记者的追问,坚称与普亭「的确讨论过此事」,一种「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维和形式」。川普告诉记者,「你需要某种形式的维和,所以将做出每个人都会感到满意的安排,我们最终将能够达成共识,我敢肯定」。
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发言人休斯(Brian Hughes)则没有直接回应克宫的最新发言,称川普政府将继续与俄乌两国合作以结束战争。休斯说,「川普总统致力于结束这场残酷血腥的战争,接着创建持久和平框架,不会通过媒体进行谈判」。
休斯表示,「川普政府知道,维持和平需要欧洲做更多,我们已听见法国总统马克宏与英国首相施凯尔,以及其他领导人提议要这样做。我们继续与俄罗斯与乌克兰合作实现和平,因为没有与双方对话,你就无法结束一场战争」。
「美人鱼」男星涉猥亵儿童后 1名导被爆性侵女星入狱
日前电影《美人鱼》中的「郑总」一角的中国富商兼导演郑冀峰涉猥亵儿童遭逮,女星阚琳娜控诉12岁时也遭到过郑冀峰的性骚扰」;25日又爆出一线导演因性侵女星入狱3年,目前已经出狱。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论,该名导身份被扒出,同时,受害女星的相关资讯也流出,引起众怒。
八卦媒体「懂瓜呱」爆料,事件发生在2021年,当时该导演正在江苏拍摄新戏,当时在饭店房间内强行对女演员进行肢体侵犯,并在女方反抗时对其进行殴打。事后,受害女星报案,导演被捕并供认不讳,法院以性侵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搜狐娱乐报导,「懂瓜呱」报导该导演因性侵知名女星入狱引发全网热议,但爆料时揭露受害者隐私,并涉嫌借刑事案件恶意炒作,严重侵犯个人权益,造成恶劣影响,帐号已被永久禁言。
综合媒体报导,被处3年的名导,百万娱乐博主「娱乐小浪花er」则在微博上发文爆料,该位导演曾参与《鹿鼎记》(张一山版)、《春风十里不如你》、《幸福来敲门》、《营盘镇警事》等热播剧的著名导演马进。事件在当年虽未公开,但业界都有耳闻,该导演也在那之后中断工作。
据悉,马进毕业于演艺名校,是国家一级导演、编剧,曾获白玉兰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大奖,是大陆影视界的重要人物。而在2021年后,他就再也没有推出新作品,行踪成谜。
隐匿病情?川普右手背出现不明瘀青 白宫:因每天握手
川普总统与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24日会面时,两人三度尴尬握手的照片在网络疯传,尤其川普右手背出现明显的瘀青,更让外界议论纷纷,阴谋论满天飞,不过白宫方面解释瘀青是因为每天长时间与他人握手造成。
根据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 News)报导,78岁的川普24日在白宫接见47岁的马克宏,双方会面出现三次握手,站在白宫外合影留念还紧紧拥抱长达12秒,川普右手背有一大块清晰可见的瘀青。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白宫发言人李维特(Karoline Leavitt)25日表示:「总统代表人民,他的承诺坚定不移,他每天都在证明这一点。」随后通过声明指出:「总统手上有瘀青,是因为他每天不停工作而且要和大家握手。」
不过网友对于白宫这番说词并不埋单,川普与马克宏尴尬握手的照片在网络疯传,引发诸多揣测,有网友还借机讽刺:「川普的手被弄伤,因为他未经同意把小手放在马克宏膝盖上」、「很高兴盖蒂图像社(Getty Images)关心川普的健康状况,因为周围的医师都说他是史上最健康的人」。
还有网友以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过世数日前的手背瘀青照片为例,质疑川普有「脱水」或「维生素缺乏症」等疾病,才会出现「静脉注射瘀伤」;另外有人以多年前照片认为「川普身上经常有瘀伤」、「缠着绷带、满身瘀伤」。
网络议论纷纷,连毫无根据的阴谋论也满天飞,网友质疑白宫企图「隐匿」川普病情并开始在社群平台X议论:「关于川普的健康状况,我们还不知道什么」、「这就是川普不愿公开医疗纪录的原因」等等。
去年12月川普接受NBC访问时,曾宣布会公开个人完整的健康报告,不过至今尚未兑现,由于川普是宣誓就职时最年长美国总统,因此有人认为高龄的川普动辄容易受伤:「这就是为什么川普去哪里都会坐高尔夫球车,因为如果摔倒,他就变成一颗巨型的紫葡萄。」
美乌矿产协议架构 最快周五签 规模可能上看兆元
川普总统连续数周严词抨击基辅之后,美国与乌克兰的矿产协议可望于28日签署。川普总统25日表示,他拟与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周五共同签署矿产协议。川普说,协议规模可能上看一兆元,美国纳税人不只可以把钱拿回来,「还可能倒赚一笔」。
乌克兰官员与知情人士25日说,乌克兰与美国已针对矿产协议架构达成共识,华府将能取得乌克兰部分天然资源,包括矿产、石油及天然气。参与协议的美方人士表示,川普政府希望通过取得乌克兰资源,弥补美国为乌克兰战争投入的庞大军援开销,同时也让乌克兰因为美国在当地扩大投资,获得某种形式的安全保障。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川普25日在白宫答复媒体询问美乌矿产协议时表示,「如果他愿意签署协议,我当然没问题」。川普说,协议规模「非常庞大」、「可能上看一兆元」,内容包括稀土等项目。
他说:「我们想要把钱拿回来。我们对一个发生严重困难的国家提供协助,这种问题很少人遇到,其实问题不该发生才对。但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去解决。美国纳税人如今不但有机会把钱拿回来,还能倒赚一笔。」
至于乌克兰会从矿产协议中得到什么?川普说,乌克兰已经拿到美国援助的3500亿美元和军事装备,以及继续战斗的权利。「乌克兰当初若没有美国的援助和军事装备,俄乌战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结束。」
由于俄国所占领的乌国领土上也有大量的矿产资源,记者询问,美国是否有可能对此与俄国达成矿产协议?川普没有正面回答,只说美国有意向俄国购买矿产、石油与天然气。川普也说,未来美国将取消对俄国的经济制裁。
美联社报导,乌克兰资深官员透露,美乌已达成范围广大的经济协议架构,美国将能取得乌克兰稀土,最快于28日签署,某些细节仍在讨论中,但草案并未包括让美国获得5000亿稀土利益做为军援补偿的文本。
泽伦斯基去年便提出矿产协议构想,主张乌克兰有丰富的未开发天然资源可用做战争经费。华盛顿邮报报导,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本月访问基辅时向乌克兰提出计划,但内容令乌方官员震惊,因为美国要求对乌克兰天然资源拥有不受限制的使用权,不必对乌克兰做出任何回报。一名官员比喻说,贝森特提议仿佛19世纪帝国下令在殖民地开采矿产。
然而,经过几天磋商,乌克兰政府似乎已同意达成协议。过去几天,川普点名批评泽伦斯基是「独裁者」(dictator),直指乌克兰要为战争发生负责,甚至在联合国与俄国、北韩、中国站在同一立场。
纽约时报报导,协议草稿称乌克兰会把未来开采天然资源的半数收益投入一项基金,美国会在该基金拥有美国法律允许的最大财务利益。该基金会把一些收益重新投资在乌克兰。
投资移民大涨价 川普将推500万「金卡」签证
川普总统川普25日宣布,预计在2周之后推出新的「金卡」(Gold Card)签证项目,每张至少投资500万元,给想要申请来美国的投资移民,并废除现有的投资移民EB-5签证,称之为「升级版绿卡」。
升级版绿卡 2周后推出 EB-5将取消
美国目前采EB-5投资移民项目,凡移民投资金额在80万美元至105万美元,并要创造10个就业机会,即可有机会获得美国「绿卡」(Green Card),不过川普认为,这样的投资金额太低。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川普25日表示,他计划取消EB-5,转而推动投资移民金卡,要求投资移民至少投资500万美元;川普说,有钱人将购买金卡,以取得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但也形同投资移民管道将要大涨价。
EB-5是华人常用的投资移民管道,但也曾发生过一些诈骗弊端。至于川普提出的新政,未来的实施程序及确切日程,目前还不清楚。
川普说,金卡与绿卡雷同,但又更为复杂;川普指出,这是让富人或有才能的人取得美国公民的途径之一。
川普并指出,企业也能为员工付款,让他们在美国长期居留;川普说明,金卡并不代表成为美国公民,但会是成为公民的一个管道。
金卡不代表公民 川普称无须国会同意
川普说,正因为金卡不代表美国公民,他无须取得国会的同意来推动金卡。
估可卖百万张「金卡」称将小心审查
川普说,目前预计可以卖出100万张金卡,有钱人将来到美国,会投资很多钱,这些投资移民将带来大量的税金,也为美国创造工作机会,计划将取得巨大成功。
川普说,只要卖出100万张金卡,美国就能赚得5兆美元、卖1000万张金卡就有50兆美元。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金卡的收入将用来偿还美国的债务。卢特尼克表示,「当然,他们必须经过审查,以确保他们是优秀的世界级全球公民,然后才能来到美国。总统可以给他们绿卡,他们可以在美国投资,我们可以用这笔钱来减少赤字。」
川普认为,美国不该送出公民资格,并指出,卖出金卡所换得的金钱,将用来填补美国35兆美元的债务缺口;川普说,国家赚得的金额可能还会超出35兆美元。
至于是不是所有外国移民都能申请金卡?川普说,视情况而定,未来将会小心审查申请金卡的人选。
虽然川普说新政不必经过国会,但新闻周刊(Newsweek)报导,变更签证需要经过国会的同意,再送给总统签字,未来如何实施,尚难确定。
Breaking
拜川普之赐 加州这项民调结果创新高
「独立加州研究所」(Independent California Institute)6月委托YouGov进行民调,发现44%的加州成人支持加州脱离美利坚合众国;依照研究所的说法,支持加州自立的比例达到历史新高。
民调期间为6月11日至23日,受访者共500名,抽样误差为正负5.7%。研究所运行董事马林(Coyote Marin)告诉新闻周刊(Newsweek),相对于Ipsos、SurveyUSA、YouGov、Zogby共12次的民调,这次的44%是新高,也高于YouGov 2021年6月的42%。
新闻周刊在7月1日的非办公时间试图联系州长纽森未果。
称之为「脱美」(California exit)的加州独立运动一直是加州政治的潜流。除了人口是合众国最多,还有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实力。另外。民主党籍的州长纽森,在共和党籍的总统川普上任后,双方分歧愈来愈大,日前洛杉矶反遣返抗议时,川普动用国民兵之举,更是引发州府的司法救济。
民意转变也可以佐证。研究所1月民调时,支持州府的比例为34%,支持联邦的18%。但6月民调时,支持州府的比例攀高至50%,信任联邦的23%。
此外,还有72%的受访者希望,加州州警能够逮捕恣意妄为的联邦移民官,80%的人则希望加州能够像个独立国一样,实施更严格的州界管制,防堵其他州流入的非法枪械与违禁品。
74%的受访者则认为,对于没有联邦公民资格的长居加州移民,加州应该授与自己的公民资格。
除了自立的比例达44%,支持加州拥有特别自治权的比例也达71%。6月发生洛杉矶骚动时,纽森以扣住上缴款,对抗联邦的删减补助。
研究所的马林表示,民调数字反映,脱美(Calexit)的实际行动仍然面临强大阻力,特别是舍弃自治的选项后。倒是研究所与副主席沃莫(Timothy Vollmer)认为,加州已经能够自主治理,也看重实际解决方案,「加州准备好了」。
只是,新闻周刊认为,虽然脱美的支持度上升,但实际变化还未出现,不过向联邦争取更多自治权,可能是纽森接下来谈判的重点之一。
日媒赞叹:中国正打造不同于西方的福利模式(图)
【文/观察者网 王一】“中国提供社会福利的方式发生了一种悄无声息但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日经亚洲评论》7月2日刊文称,中国政府上月发布的两份文件中有一些极具前瞻性的条款,他们给出了中国在不显著增加支出的同时扩大社会福利的计划——用数据和算法。中国国务院6月3日公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旨在推进政务数据安全有序高效共享利用,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效能,全面建设数字政府。在这项意在打破政府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壁垒的条例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6月9日又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其中提出,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扩大优质数字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文章用“前瞻性”来形容这些内容,称其让外界得以窥见,中国是如何在不大幅增加福利开支的情况下,支持消费和减少不平等。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的福利模式都保持着距离,撒钱救济的方式不仅在中国被视为容易“鼓励懒惰”、落入“福利主义陷阱”,而且与国家的发展路径也存在理念冲突。因此,中国选择了一条“技术突围”的道路:通过数据和算法来实现福利救济的“精准滴灌”。在不少人印象中,人工智能(AI)、大数据还只是应用在工厂流水线、面部识别摄像头上的东西。中国却早已将这些应用落地:智能制造、城市交通调度、海关监管、AI辅助诊断乃至“智慧法庭”。现在,在这些炫目的场景之外,一种更为低调的“技术驱动型福利主义”正在成形。3月12日,中国首款大模型养老机器人在杭州上岗。 视觉中国日媒指出,中国在这方面拥有优势,过去十年,中国建立了庞大的行政数据资源库,如今正努力让这些数据实现互通、可用。与西方国家的福利扩张通常受制于政治联盟博弈不同,中国的体制为技术官僚提供了空间,使数据治理工具得以持续运转并大规模落地。设想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实时识别突然遭遇收入冲击的家庭、在学校苦苦挣扎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面临孤独的老人,然后无需繁琐手续就能自动触发支持性举措,没有冗长的文书工作,更少的官僚主义卡点。这正是“技术驱动型福利主义”的核心——不花更多钱,而是更聪明地花钱。《日经亚洲评论》称,这也是中国最近公布的两份文件的重要性所在。多年来,部门与地方之间数据割裂严重,导致公共服务难以整合:资格数据在一个部门、收入记录在另一个部门、项目信息在第三个部门。而最新规定“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开展政务数据共享工作”,并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机制,为未来基于算法的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奠定法律基础。一些地方已在试水。在甘肃和贵州,数字平台通过利用住房、医疗和就业登记等数据,主动识别出需要帮助的居民并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在重庆,基于AI的监测系统在发现部分因病返贫的低收入家庭后,促使地方当局及时介入提供援助。“虽然这些试点仍局限于当地,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但其中趋势是显而易见:中国社会保障治理正在与AI分析相融合,”文章表示,这其中当然也不乏风险,算法可能带来偏见,自动化系统也可能遗漏边缘群体,数据隐私仍是争议焦点,法律保障滞后等等。但这些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中国独特的优势在于推进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以及用更少资源做更多事情的强烈动机。如果实施得当,技术驱动型福利主义有望成为传统福利政策的有力补充,使社会救助更具适应性、响应更快、成本更低。“对外部观察者而言,这种转变可能很容易被忽视。它没有烟花或戏剧性的新闻发布会,但反映出中国治理逻辑的深层次变化,”文章总结道,中国没有打造一个西方意义上的福利国家,却正在构建一个更低调、更依托于算法、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体系,“从长远来看,这同样具有变革性”。
“读一年成本近百万”留学美国的价格与价值(组图)
2025年春天,梁寒伊收到了梦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它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系。“总共申了11所,10所美国,1所英国。”梁寒伊刚从北京一所重点高校毕业,留学是她早就列在人生清单上的事,“父母一直鼓励我去留学,其实我初中就想出去。”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带着父母的支持和对美国教育的认可,张灵宇用了6年时间读完了本硕,2024年年底回到北京。“这几年,我见证了中美关系逐渐恶化的过程,身边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少,他们很难留下,有人为了一纸工签委曲求全,不少人留学时出现了心理问题,过得并不快乐。”张灵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很多留学生不再把留美当成“人生目标”,他身边五六个同学回国后,反而生活得更加轻松自在。随着国际局势、生活成本和留学政策的变动,中国留学生在选校、选专业和就业上出现了较大变化。“近五年来,国际关系直接影响到海外留学,学生在选择赴美留学时会更加谨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刘田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学院选择赴美留学的学生明显减少。“纽约、伦敦等一线国际大都市的留学成本逐年递增,在考虑安全因素、距离因素后,更多学生会选择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澳门的学校作为留学目的地。”与此同时,英美作为老牌留学国家,虽然吸引着大量的中产家庭,但留学生不再执着于留在当地发展。不少受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出国留学更多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安全因素等,回国发展可能是当下的最优解。“没有留过学的同学,可以花一两年在外面走走。不要太着急想要留下,可以做一个世界公民。”张灵宇说。美国东北大学,毕业生抛起硕士帽。图/陈南中产家庭仍青睐赴美留学大三刚开学,梁寒伊就开始准备留学申请了。“身边同学很多大一就在卷实习,我已经算是晚的。”梁寒伊整个大三都在实习、申请、考语言。梁寒伊本科主修日语,辅修新闻,她申的研究生项目基本集中在美国,“英国学制短,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和选课上,我更喜欢。”由于课程紧张,梁寒伊将项目资料收集、选校梯度设计等工作都交给了留学中介。11所学校里,梁寒伊主要选了东亚研究、传媒两个大的专业方向。“写前期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等文书时,中介会跟我详细沟通,一些文书我会先拟一个草稿,让他们润色或翻译。”梁寒伊申请中介费总共花了七万元,“申请美国会贵很多,比中国香港和英国贵。”最后,她即便收到了乔治城大学、密歇根大学的二分之一奖学金,波士顿大学的三分之二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依旧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哥大东亚研究对我来说属于冲刺项目,最开始没觉得能上。它有自己的实习渠道,选课灵活,在国内知名度更高。”梁寒伊分析。“目前已经收到了学校签发的I20文件,准备好了存款证明等材料。不过由于特朗普前段时间叫停国际生学生签证,大使馆暂时还未开放F1学签申请位。”经过5月的留学生签证动荡,梁寒伊的心态已经逐步平稳,她准备9月前往美国,身边下半年赴美留学的同学也基本很快拿到了签证。“再不济,我就打算先去英国读一年,再去美国读。”梁寒伊也有一份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录取通知书。虽然美国政策波动导致其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但其教育质量、教育理念等因素仍得到大部分留学家庭的青睐,赴美留学仍是高净值家庭的首选。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25年《出国留学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提到,在中国留学生综合评价中,英国排名第一,但整体数量上,美国仍为留学首选目的地。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在世界各国中处于领先位置。图/陈南刘瑞辰第一次赴美留学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从高一到硕士,他在美国读了十余年书。作为六年前的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生,他估计一年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起码需要人民币70万元。“当时受欧美文化影响挺深,是初二走的。”刘瑞辰称,2010年前后,赴美读高中的中国学生数量较少,留学中介很少触及到美高申请,刘瑞辰自己搜集资料申请到了一所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高中。“那是一所白人占比较大的当地高中。”刘瑞辰回忆,在本地人居多的学校,很难融入,“除非你特别小就来了美国”。后来,刘瑞辰转学去了华盛顿特区一所较为多元的高中,人际交往情况整体改善不少。“当时托福接近满分,很多美高也进不去。”刘瑞辰提到,那时候,学校考察的就不是成绩了,“它的评价标准比申大学高,一些家长会给顶级美国高中捐款”。每年高考出分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刘田苗经常会带队前往各地中学做招生宣传,该学院会把美国的高校、留学成本和安全因素等信息分享给学生家长,“一些中产家庭如果不是非指定赴美留学,他们或许会倾向于选择澳大利亚或英国。”刘田苗说。能在国内读985,不必留学?“早期留学以商科专业为主,那时,学生家长普遍以能获得国外大学的学位为留学目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今学生和家长对专业、排名有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这是刘田苗深耕留学教育十三年后得出的结论。《蓝皮书》提到,62.5%的中国留学生选择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而商科占比从24.3%降至13.4%。超过七成的留学生对交叉学科表现出兴趣,如管理+科技、金融+数据等“复合型能力”路径受到青睐。张灵宇毕业于北京八十中学国际部,高中时期就在美国待过半年。“我当时就一心想去美国读高精尖项目,读理工科,但要想在数学、物理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起码得把博士读完。”索性,张灵宇就随大流选了计算机科学(CS)。选校时,张灵宇细致研究了美国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排名:第一梯队是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二梯队是加州大学香槟分校、普渡大学、马里兰大学。“当时也拿到了普渡大学的offer,但马里兰大学离华盛顿特区更近些,还是去了后者。”张灵宇说。不过,理工科留学的趋势在减弱。“这些年随着制造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市场对理工科有着更大的需求。”但刘田苗观察发现,数理化成绩好的学生,高考成绩往往比较理想,大多选择在国内升学。刘田苗还提到一点是:“出国读理工科其实对学生的挑战较大,特别是在专业术语的习得上,语言要求甚至比文科专业的要求还高。高排名学校的理科专业申请时,需要提交相应的理科国际课程成绩。”张灵宇2018年入学马里兰大学时,他在一堂数学大课上能碰见十几个中国学生,到了2022年本科末期,大课上只能看见零星几个中国学生,“当时国内估分能上重本的同学都考虑留学,现在(2025年)在国内能上985,就不一定会出国了”。刘瑞辰也认为,如果读理工专业,或许在国内读是更好的选择。“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是理科,它可以大量沉浸式刷题。美国高中、大学阶段的理科教育相对基础,老师不会督促学生做练习题。刷题全凭自学。”本科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的刘瑞辰发现,国内的政治学教学相对传统,而“美国政治学很早就开始走定量分析,学统计、学编程,其实文理科相辅相成,没有完全分开”。拿到全额奖学金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读研时,他也认识了许多国内本科学社会科学出身的同学,“相比之下,他们的思辨思维要差一些。”不出国“凭空多出七八百万”如果说通货膨胀抬升了留学成本,中美关系下滑,或许是众多美国留学生的滑铁卢。“在华盛顿上学,天然会对政治科学感兴趣。”刘瑞辰在2015年从华盛顿到纽约读本科,彼时中美关系刚结束奥巴马政府的蜜月期,“所有人都觉得特朗普第一任期是在虚张声势,他最后还是要跟中国做生意。”但随着2017年第一轮贸易战,美国政府对华“竞争”更加明显。张灵宇本想去美国学航天专业,“但我知道这些敏感专业是不能学的。在这些专业会将美国人分一个班,美国盟友分一个班,其他国家分一个班。”张灵宇有些怀疑,特朗普第二任期是否会对敏感专业一刀切政策,不再招收中国留学生?本科时,张灵宇曾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实习,“光背景调查就花了四五个月”。“所以学数理专业的同学在读书这几年,最好都不要离开美国。”待到新冠疫情后,美国社会环境更为动荡,频发的亚裔歧视事件劝退了不少留学生。“身边很多留学生同学许多是在疫情后回国的,他们刚好工签也到期了。”刘瑞辰说。最直观的变化,是逐渐消失的就业岗位。张灵宇发现,马里兰大学CS专业的毕业生在2020年前还能进亚马逊、微软、苹果等知名大厂,“但新冠疫情后岗位急剧收缩,2022年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才能进大厂”。“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几乎为零。一些毕业生为了换到OPT工作许可,也会跻身于印度人开的劳务派遣公司做底薪的‘大厂外包’。”张灵宇听闻,有毕业于美国计算机专业第一梯队的同学,投了成百上千份简历,还没有接到一个面试邀请。有时候,张灵宇会与身边美高美本的中国同学聊天,“如果我们当年没有出国,而是在国内读书,那境遇会有什么不同?”他们会回应:“唯一的区别是你会凭空多出七八百万。”以往选择初高中出国留学的,大多是中国高净值家庭,而这些年低龄留学的人数明显减少。张灵宇发现,“考虑到性价比,一些江浙老板也不再愿意把小孩很早就送到国外。”如果追求常青藤、牛津、剑桥等顶级教育的家庭,会在新冠期间让孩子选择国内的重点高校,或前往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华人生活空间居多、社会稳定的国家和地区。等待颁授学位的留学生。图/陈南“我没有非要留下的执念”留学,是不是一张留在留学目的国的船票?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正在打一个问号。“我没有非要留下的执念。”梁寒伊坦言,“如果能在美国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岗位,就多待一段时间。找不到,回国发展也挺好。”梁寒伊的高中是一所语言类中学,身边不少同学在本科,甚至更早就前往海外求学。“当时学校会有跟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学校的合作项目,可以直接去读政治经济学、法学等。”她发现,一些本科就前往小语种国家读书的同学,如德国学机械,相对更容易进入知名大企业工作。早年间,出国留学之后不难“留下来”。刘田苗提到,他见过英国校友会、澳洲校友会成员,“2004到2007年那一拨,去悉尼、布里斯班读书的中国学生,很多都顺利留下来了,有的甚至进了当地公务员系统。”现在,留学生毕业后留下来的难度都显著提高。比如,澳大利亚入籍需要雅思分数达到“8888”。“现在留下来更多是‘能不能’的问题,而不是‘想不想’的问题。”在美国求学十余年后,刘瑞辰最终也选择回国。“刚出国那几年会觉得‘留下’是目标,但你在那边待得越久,会发现它也不过如此。”他一笑,“美国留学是一个花钱的祛魅过程。你以为你跨越了阶层,但毕业后会发现,精英学校的同学里,有些人本来就是‘二代’,毕业后自然而然得到了机会,根本不靠这张文凭吃饭。”在他看来,美国顶尖高校确实能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收回成本、实现人生跃迁。纽约中心区远眺。图/陈南据《经济学人》研究院统计,2023年,美国拒签了36%的中国留学生签证,创下历史新高。疫情之后,越来越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25年中国留学论坛公布,2023年超过八成留学生回国就业,回国的主力人群是硕士毕业生,集中在信息技术、金融与教育等行业,平均年薪约为24万元。但并不是所有留学生都甘于回国。从美国到加拿大、从英国到澳大利亚,不少人仍在尝试“润”向第二个目的地。张灵宇身边的一些朋友开始转向澳大利亚或英国,“美国工作签证太难了,绿卡基本断了路。若非要留美国,只能找个地方过渡。”英国、澳大利亚等地虽然相对宽松,但也都有工签薪资门槛或移民配额限制,真正实现“留得下”的人,仍是少数。刘瑞辰看得很清楚:“美国的好,与你无关;它的不好,你一个都躲不掉。留学生如果留下作为第一代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比较难,第二代人也许才可能真正成为一部分。”他顿了顿,“第一代人就是用来打基础的。”而刘田苗很明确地点出:如今更多学生是“被推着走出去”的。他们并不是真想留学,而是无奈于高考的残酷。“高考1300多万人,复读生占比较大,优质学位有限,家长花钱送孩子出国,也是给他们争取个机会。”“这些年来,留学意愿没有之前强烈。”刘田苗说,“大家更多是把留学作为人生的一段旅程。先出去,再决定去向。”• (梁寒伊、张灵宇、刘瑞辰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顾月冰
DeepSeek流量暴跌 盛极而衰?外媒曝真相(组图)
曾以低价高性能震撼市场的DeepSeek,为何在自家平台遇冷,市场份额下滑?背后隐藏的「Token经济学」和这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转移,正悄然改变着AI的价值链与分发模式。最近,全世界的大厂都在蠢蠢欲动了!GPT-5、Grok 4,甚至Claude,都已经纷纷有了消息,一场恶战仿佛就在眼前!DeepSeek这边,似乎也有新动静了。就在昨天,一个疑似DeepSeek的新模型现身LM Arena。也有人猜测,这个模型更可能是DeepSeek V4,而DeepSeek R2会稍后发布。套路很可能和之前是一样的,先在第一个月发布V3,然后在下个月发布R1。所以,曾经轰动全球AI圈的中国大模型DeepSeek R1,如今怎样了?到今天为止,DeepSeek R1已经发布超过150天了。当时一经问世,它就以OpenAI同等级的推理能力和低90%的价格而迅速出圈,甚至一度撼动了西方的资本市场。可是如今,它在用户留存和官网流量上却双双遇冷,市场份额持续下滑。DeepSeek就这样昙花一现,红极一时后迅速衰落了?其实不然,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另一条增长曲线——在第三方平台上,R1已经成爆炸性增长,这背后,正是折射出AI模型分发与价值链的悄然变革。SemiAnalysis今天发布的这篇文章,挖出了不少一手的内幕信息。DeepSeek,盛极而衰?DeepSeek发布后,消费者应用的流量一度激增,市场份额也随之急剧上升。为此,SemiAnalysis做出了下面这份统计曲线。当然,他们也承认,由于中国的用户活动数据难以追踪,且西方实验室在中国无法运营,下面这些数据实际上低估了DeepSeek的总覆盖范围。不过即便如此,曾经它爆炸性的增长势头也未能跟上其他AI应用的步伐,可以确定,DeepSeek的市场份额此后已然下滑。而在网络浏览器流量方面,它的数据就更为惨淡了:绝对流量一直在下降,但其他顶尖模型的用户数却噌噌飞涨,十分可观。不过,虽然DeepSeek自家托管模型的用户增长乏力,但在第三方平台那里,就完全是冰火两重天了。可以看到,R1和V3模型的总使用量一直在持续快速增长,自R1首次发布以来,已经增长将近20倍!如果进一步深挖数据,就会发现:只看由DeepSeek自己托管的那部分Token流量,那它在总Token中的份额的确是逐月下降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DeepSeek模型本身越来越受欢迎、官方价格非常低廉的情况下,用户反而从DeepSeek自家的网页应用和API流失,转向了其他开源提供商呢?SemiAnalysis点出了问题关键——答案就在于「Token经济学」,以及在平衡模型服务的各项KPI时所做的无数权衡。这些权衡意味着,每个Token的价格并非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模型提供商根据其硬件和模型配置,在对各项KPI进行决策后得出的最终结果。Token经济学基础我们都知道,Token是构成AI模型的基本单元。AI模型通过读取以Token为单位的互联网信息进行学习,并以文本、音频、图像或行为指令等Token形式生成输出。所谓Token,就是像「fan」、「tas」、「tic」这样的小文本片段。LLM在处理文本时,并非针对完整的单词或字母,而是对这些片段进行计数和处理。这些Token,便是老黄口中数据中心「AI工厂」的输入和输出。如同实体工厂一样,AI工厂也遵循一个「P x Q」(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