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admin

    39275 帖子

    川普与泽伦斯基翻脸 两人多年关系演变一次看

    美国总统川普与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昨天在白宫起冲突。美联社报导,川普2019年首次与泽伦斯基通电话,就企图施压对方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前挖出民主党籍对手拜登的丑事。 川普与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见面,起初的友好气氛最终变成激烈交锋,美国副总统范斯(JD Vance)要泽伦斯基对川普表达更多感激,接着川普也开始怒吼。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川普(Donald Trump)斥责泽伦斯基:「你在拿数百万人性命当赌注…你在拿第3次世界大战当赌注。」 川普本想与乌克兰签署稀土矿物协议,曾说这将有助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迈向终结,但双方最终没签协议就不欢而散。 这次冲突为美国支持乌克兰抵抗俄罗斯侵略的前景带来新的疑问。 以下是美联社回顾川普与泽伦斯基多年来的关系演变: ● 「无懈可击」的一次通话 泽伦斯基2019年7月亟欲在白宫与川普会面,这是他当时最重要的外交政策要务之一。 在一通30分钟左右的电话中,川普提到面对面会谈的可能性,但也暗示,美国未来对乌克兰的军援可能取决于泽伦斯基是否帮忙调查拜登之子杭特‧拜登(Hunter Biden)在当地的商业交易。 川普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称他与泽伦斯基的对话是一通「无懈可击」的电话。泽伦斯基后来也坚称自己没有被「勒索」。 川普2019年12月因涉滥权和妨碍司法,被当时由民主党掌控的众院弹劾,成为美国第3位被众院通过弹劾的总统,但弹劾案后来被参院否决。 ● 俄乌战争 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全面入侵乌克兰,美国陆续为乌克兰提供超过650亿美元军事援助,前总统拜登政府也把坚定支持乌克兰当作外交政策内核。 泽伦斯基2022年12月在国会演说中感谢「每一名美国人」支持乌克兰,他当时说:「你们的钱不是做慈善,而是对全球安全和民主的投资,我们会以最负责任的方式运用。」 当时在为2024年大选竞选的川普多次说,如果是他赢得2020年大选,他可以轻松化解冲突,俄罗斯根本不会入侵乌克兰。 川普今年1月一上任就颠覆美国长年政策,派人赴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官员会面。 ● 川普去年大选前曾会晤泽伦斯基 泽伦斯基去年9月陪同拜登前往宾州的弹药工厂,向制造乌克兰抗俄所需弹药的工人致谢。 数天后,他前往曼哈顿的川普大楼,讨论如何终结俄乌战争。川普后来接受福斯新闻(Fox News)访问时,说俄乌战争「应该终止,总统(指泽伦斯基)希望终止」,「而且我确定(俄罗斯总统)普亭(Vladimir...

    真这么厉害?DeepSeek宣称「理论上」净利率高达545%

    中国AI新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开源周第六日,DeepSeek官方团队1日在Github和知乎上,公布DeepSeek-V3/R1推理系统的技术解读。通过优化吞吐和延迟,DeepSeek「理论上一天的总收入为56万2027美元,成本利润率545%。」 新浪科技报导,在该技术解读发布后,硅基流动CEO袁进辉第一时间现身评论区点评:「DeepSeek 官方披露大规模部署成本和收益,又一次颠覆了很多人认知。」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他指出,现在许多供应商还做不到这个水准,主要是V3/R1架构和其它主流模型差别太大了,导致瞄准其它主流模型结构开发的系统都不再有效,必须按照DeepSeek报告描述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率,而开发这样的系统难度很高,需要时间,幸好这周DeepSeek五连发已经把主要模块开源出来了。 钱江晚报报导,DeepSeek剖析营运成本与收益情况,推理服务基于H800 GPU集群部署,V3和R1模型以2月最后一天24小时内的推理成本与销售额估算,在假定GPU租赁成本为每小时2美元的前提下,DeepSeek每天的总成本约为8万7072美元。 如果所有tokens全部按照R1的定价计算,理论上一天的总收入为每天56万2027美元,成本利润率为545%。 不过,官方坦言实际收入受V3定价更低、夜间折扣及免费服务比例影响,会低于理论值。 DeepSeek今年1月底推出的人工智能模型,标榜「低成本」、性能又与OpenAI最领先的AI模型相媲美,一度造成辉达等大型科技类股暴跌。之后还遭到许多国家禁止公部门设备使用。

    洛县反贪大搜查 「盐湖公园」改建工程搁置资金暗流涌动

    洛杉矶县检察长办公室近日依据「脏水行动」(Operation Dirty Pond)调查证据,对洛县汉庭顿公园市(Huntington Park)市政厅、市长官邸、议员住所、包商住宅共11处展开搜索,起出大量证据,显示「盐湖公园」(Salt Lake Park)改建案的侦办将更进一步。 「Operation Dirty Pond」始于2022年11月,因为检方收到的证据显示,市府2019年以2300万美元与「JT Construction」定约,改建公园为多功能戏水中心,或有不法之处,因为成立于1995年的JT Construction从未承包过与戏水中心相关的案件。 检察长霍克曼(Nathan Hochman)的声明指出,本案涉及3万平方呎、两层楼、奥运规格游泳池等设施的建案,检方早已开始调查,并聚焦于滥用大量公帑的行为,毕竟政府官员必须以诚信廉洁的最高标准对待。 检方搜索的11个地点包括:汉庭顿公园市政厅;市长Karina Macias住所;市政经理Ricardo Reyes住所;市议员Eddie Martinez住所;汉庭顿公园市工务局;盐湖公园;前市府官员Efren Martinez;前市议员Graciela Ortiz住所;前市议员Marilyn Sanabria的住所;Edvin Tsaturyan与Sona Vardikyan的家所,他们是JT Construction的负责人;以及Unified Consulting Services的办公室。 对此,汉庭顿公园市仅简短表示,知道检方「到访」各处,他们将全程配合检方调查。虽然检警没有当场逮人,但却扣押大量文档、财务报表、电脑手机,不过检察长霍克曼不愿透露进一步细节。 一个月前就呼吁调查的副市长Arturo Flores告诉ABC与南加新闻集团,戏水中心一开始就有法律争议,检方的搜查只是时间问题,「调查中,我什么都不能说,但该说的早已说了」。 2022年才当选议员的他说,多年前定约的工程,至今毫无动静,但背后却有大量资金流动。南加新闻集团调阅旧照,显示盐湖公园2021年2月还出现过(戏水中心)「Coming Soon」的标语,但2024年6月已经消失。 另外,早在2020年就已出现吹哨人,四名市府财政官员遭到撤换,因为他们质疑戏水中心的经费不当运用。他们后来提告,市府与Unified...

    美智库:中国犯罪集团渗透南太 企图动摇台帛邦交

    美国智库「太平洋经济学」(Pacific Economics)指出,具中国背景的跨国犯罪集团正通过投资帕劳度假村与土地开发案,在当地从事犯罪活动;这些组织更被中国政府利用来推动政治目的,企图动摇台帛邦交。 帕劳总统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去年成功连任后,重申台帛邦交稳固,台湾正积极推动两国经贸合作与投资,但商业投资也成为中国渗透帕劳及其他南太平洋岛国的手段。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94617103692-0'); }); 专家警告,部分具中国背景的投资公司与跨国犯罪有关,其在帕劳的投资可能对当地经济安全带来风险。 「太平洋经济学」一份报告示警,据中国背景的跨国犯罪集团正以在帕劳投资豪华度假村及土地开发案为名,于帕劳注册公司,却在当地从事洗钱、赌博、诈骗等非法活动。 报告举例,中国商人陈志创立的「太子集团控股」(Prince Group)近期在帕劳投资多项度假村与房地产项目。而「太子集团控股」是柬埔寨大型企业集团之一,曾被中国政府及「自由亚洲电台」指控涉及洗钱、在线赌博、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 此外,报告指出,太子集团在帕劳的投资案多集中于关键基础设施附近,如科罗港(Koror Port)、帕劳国际机场与雷达站,且享有长达99年的土地租期。 「太平洋经济学」建议帕劳政府完善投资环境,强化经济韧性,防堵高风险投资,并鼓励正向投资,例如台湾在帕劳投资饭店、澳洲对帕劳的太阳能电厂投资,以及美国在帕劳的基础建设投资等,都是正向投资案例。 此外,跨国犯罪集团渗透帕劳商业活动,也恐影响台湾仅存的3个南太平洋邦交国,进一步威胁台湾的外交关系。 「太平洋经济学」联合创办人贝克(Jarod Baker)告诉中央社记者,由于台帛有邦交关系,中国外交部无法直接介入帕劳,会利用被认为有利于国家利益的跨国犯罪组织,推动其政治目的。 贝克指出,这些跨国犯罪组织被中共当局用来发展当地关系,并暗中输送资金与人员,手法包括注册公司、成立友好组织、通过内容共享协议渗透当地媒体,甚至派遣中国支持的政党「致公党」游说帕劳政府改变对台政策。 他举例,一名解放军海军退役军官Wang Jizhang(音译:王继章)在帕劳注册成立「亚太国际工业公司」(Asia Pacific (Palau)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Co. Ltd),实则为中国在帕劳发声、扩大影响力。 他指出,这名中共退役军官还曾邀请帕劳政治人物访问中国,并接受澳门商人「崩牙驹」(原名尹国驹)接待。「崩牙驹」与中国关系密切,因在帕劳等地进行不法投资,2024年遭美国财政部制裁。 贝克强调,虽然政治与跨国犯罪组织通常是中国影响力的初步切入点,但「商业」才是中国达成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工具。在帕劳,中国还通过其他影响力系统推动统一进程,并试图掌控该国战略据点。

    2.6万居民怒了!多伦多市政投诉电话打爆!邹至蕙回应

    据报道,自从多伦多市政府宣布进入重大暴风雪状态以来,该市的311服务热线已经接到了2.6万个居民的投诉,要求市政府清理他们社区的积雪。 Toronto Star获得的市政数据显示,从2月12日至2月25日,多伦多311服务热线 共收到26,470份与除雪相关的服务请求。其中排名前三的投诉是: 清理人行道上积雪(10,521)铲除道路积雪(5,221)居民车道被铲雪后堆起的雪坝堵住(3,745) 图源:Don Mitchell/Global News 其中,多伦多老城区(Old Toronto)和东约克(East York)占了大约一半的投诉。投诉最多的区域分别是:Davenport、Beaches-East York和Toronto-Danforth。 图源:拍摄 这些数字反映了老城区历史悠久的街道布局所带来的挑战。 Davenport选区收到了2,265份投诉。市议员Alejandra Bravo表示:“我们被告知人行道已经铲雪,但居民拍照给我们看,明显没有清理。”她的办公室每天接到数百个电话和邮件,但部分地区的除雪工作几乎没有进展。 Bravo举例说,她所在的一位行动不便的居民,在暴雪后被困在家中数日,甚至无法外出就医。 “他们每天拨打311,我的办公室也将他们的请求升级,但仍然没有铲雪车来。” 最终,这位居民在就医当天尝试开车出门,却被困在了雪堆中,邻居们合力才把他救出,结果错过了预约时间。 Bravo直言:“这完全不能接受!” Beaches-East York选区收到了2,162份投诉。市议员Brad Bradford指出,由于人行道紧挨路沿,该区几乎没有地方存放铲起的积雪,加剧了清理难度。 Bradford说:“大部分社区都有路边停车位,因此,如果积雪没有及时清除,双行道就会变成单行道。” Toronto-Danforth选区收到了1,944份投诉。市议员Paula Fletcher也指出,该区几乎没有私家车道,居民都把车停在街道上,道路因此变得更加狭窄,导致除雪困难。 相比之前,士嘉堡(Scarborough)的6个选区加起来只提交了4,220份投诉,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拥有大量宽阔的道路和绿化带,积雪存放空间更充裕。 图源:拍摄 市长质疑私人除雪合同,考虑重新谈判 面对大量投诉,多伦多市长邹至蕙(Olivia Chow)在本周早些时候要求市政经理评估是否可以取消或重新谈判与私人公司的除雪合同。她表示,当前的清理工作未能满足市民需求。 虽然市政府设有铲雪标准,但仅适用于10至20厘米的常规降雪。对于像本月这种降雪量多达50厘米的情况,市政府宣布暴雪紧急状态后会导致原有的铲雪服务标准暂停。 这意味着,市政并没有固定的清理时间,积雪清理工作可能会拖延数日。 市议员Brad Bradford呼吁市政提高责任追踪机制,让市民能更清楚地知道除雪进展,而不仅仅是听到“我们正在处理”。Bravo则表示,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容易导致不同区域的清雪工作不公平,部分选区可能会受到忽视。 部分议员为除雪工作进行辩护 不过,也有一些市议员为市政工作人员的除雪工作进行了辩护,并严厉批评了一些议员对公务人员的指责。 在周四的市政会议上,市议员Jennifer McKelvie严厉批评了一些议员对公务人员的指责。她表示,市政工作人员通宵奋战,却得不到应有的感谢。 “当我在温暖的床上睡觉时,(市政工作人员)正在外面为我们清理积雪,”她说。“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部分议员的批评让我看到市政厅最糟糕的一面。” 尽管市长邹至蕙在周五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感谢了一线市政人员,但她也承认:“我们确实存在问题,市民有理由对我们不满。”

    Breaking

    日本男人 越来越矮了?基因设定了天花板(组图)

    一个国家国民的平均身高数据,是国民健康、营养及社会发展水平的直观反映。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人均身高要高于发展中国家。现在的中国青少年,像浇了水的竹子一样节节拔高,这是年轻一代在给父辈祖辈的营养不良“补课”。(图:壹图网)▼然而,就在我们见证“一代更比一代高”的同时,隔壁的日本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剧情:过去30年,他们的平均身高不增反降,成为了亚洲国家当中的“逆行者”。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男子篮球小组赛,当身高167cm的富坚勇树和身高224cm的文班亚马同框时,57cm的惊人落差刷新了奥运男篮对位纪录,画面极具冲击力。震撼之余,也不禁让人怀疑日本人的身高现状。呃……▼那么,日本人是不是真的那么矮小?男性身高1米75,在现代日本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最矮的发达国家根据202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报告》,日本20岁以上的男性平均身高是168.2cm,女性是154.8cm。男性平均不到1米7,女性平均不到1米55,这就是日本人的真实身高。从已知的数据来看,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在全球发达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在195个主权国家当中,属于中下水平。日本街头行人(图:shutterstock)▼168.2cm的男性平均身高,如果放在荷兰人面前(男性平均身高184cm),那就相当于富士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差距一样,一目了然。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即使放在亚洲也算矮的。根据2020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18-44岁的男女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cm和158cm。而韩国人则要更高一些,按照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国家技术标准院公布的数据,其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2.5cm,女性为159.6cm。韩国首尔街头的年轻女性(图:shutterstock)▼日本作为东亚最早起步的发达国家,在平均身高上不仅落后于中韩两国,甚至也很难说稳压数据缺失的朝鲜和蒙古国。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当中,由于近几十年的营养充足,年轻一代的平均身高普遍高于老一辈,那么日本的年轻人是不是比平均身高更高呢?确实高出了一点,但并不明显。202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日本26-29岁男性平均身高是171.3cm,女性是159cm。另外,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令和6年度 学校保健统计调查》(令和6年即公历2024年),日本17岁男性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0.8cm,女性平均身高为158cm。▼从这两个数据不难判断,日本新生代男性身高也就1米71左右,女性还没到1米6。跟中国和韩国相比,日本并没显示出老牌发达国家的优势。而中国2021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中国20-24岁男性群体的平均身高为172.6cm,女性平均身高160.6cm。韩国方面,韩国国家统计局运营的官方统计信息服务系统KOSIS(Korean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ervice)显示,2023年韩国19~24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4.9cm,女性平均身高为163.8cm。即使同为东亚人,日本年轻人还是东亚三国里最矮的。日本青年打工仔(图:壹图网)▼那么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男性身高1米75,在日本是什么水平?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1米75比日本男性平均身高高出了将近7cm,在年轻一代当中也是较高的身材。也就是说,如果你有1米75,在日本社会上基本不会有视线障碍,能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合俯视大多数人。基因上限,已经达到了吗?在咱们国家,年轻一代的平均身高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得益于丰富的营养供给,尤其是动物蛋白摄入的增加,子女普遍比自己的父母要高。和青少年阶段经历过饥饿时代的祖辈相比,身高差距则更大。而日本人的身高,也曾经疯狂增长过。上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战后恢复期,在日常饮食中引入了更多的动物蛋白(如牛奶、肉类)。尤其是在1954年,日本出台了《学校午餐法》,规定学校要为中小学生供应标准午餐,包括定量的牛奶。这个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摄入。从1951年到1996年,日本17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从162.2厘米增长到170.9厘米,增加了8.7厘米;17岁女性的身高也从152.5厘米提升到157.9厘米,增长了5.4厘米。这个时期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日本人身高增长的“奇迹”,日本人身高也一度登顶东亚榜首。那时候的日本人没想到,这个放眼全球并不算高的数据,就是他们的巅峰了。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历年的《学校保健统计调查》中,日本17岁学生的身高巅峰,就是1994年的男性170.9cm,女性158.1cm。和2024年的数字相比,30年来没有增加过哪怕0.1cm,甚至男女身高还各减少了0.1cm。日本经济新闻的一篇文章直接表示:“平均身高增加只是一种臆想。”东京上野公园内,参加活动的学生(横屏观看,图:shutterstock)▼年轻人比中年人个子矮,这个情况如果放在中国,那肯定会被怀疑数据的真实性。但实际上,这份报告并不是孤例。前文说过,202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报告》当中的数据显示,日本26-29岁男性平均身高是171.3厘米。同样在这份报告中,也给出了30-3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1.5厘米。也就是说,在成年人当中,日本20多岁的年轻人反而比30多岁的中年人要矮!日本老中青打工仔过马路(图:shutterstock)▼过去30年间,东亚三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身高发展趋势:韩国男性平均身高增长了约7厘米,中国也实现了显著增长,唯独日本不增反降。人的身高不是会无限增长的,每个人种都有天然的生理上限。很多人用荷兰人的例子,来论证营养对于身高的影响有多重要,毕竟他们在一个多世纪里增长了近20cm。但实际上,荷兰人的身高也已经20年没再长了。而且回看历史,1863年荷兰应征入伍者的平均身高为165cm,说矮也没那么矮。相比之下,日本人的起点就很低,根据东京大学研究员平本嘉助的研究,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57.1cm,能长到现在的171cm,已经是很大进步了。▼如今,日本人的身高增长就像按下了暂停键。50岁以下的成年人身高都差不多,25多岁的人和45岁的人平均身高只差了不到半厘米。这些数据暗示着,日本人的身高很可能已经达到了基因设定的天花板。日本人,越来越矮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应该是长不上去了,甚至还很可能下降。据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森崎菜穂等人预测,2014年出生的日本人与1980年出生的人相比,成年时男性的身高会矮1.5cm,女性矮0.6cm。有人说,这就像中国的俗语:“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日本人的身高就如同日本的经济一样,陷入到了“失去的30年”当中,没有增长,反而在缓慢衰退。(图:shutterstock)▼这个情况着实蹊跷,不长就算了,怎么还能降呢,难不成发达了快一个世纪,日本人反而吃不饱饭了?事实上,日本现在确实存在吃饭问题。它并不是因为物资的匮乏,而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日本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偏向于“白幼瘦”类型。甚至于高个子女生还有可能在学校受到霸凌,孕妇也不愿意自己的身形变得臃肿,于是刻意节食。这就导致很多日本婴儿体重不足,进而影响身体发育。很多去过日本的中国人都表示,在日本吃饭根本吃不饱。在日本餐馆点一份定食,出门溜达一会就又饿了。这不是因为中国人的饭量大,而是因为日本人吃得不够。根据日本官方信息,日本人日均摄入热量是1877Kcal。这是什么水平?一个体重55kg、每周运动三次的女性,一天所需的热量差不多就这么多。而一个体重70kg的成年男性,在每天进行中等强度的活动的情况下,是需要超过2500Kcal的热量的。如果是体力劳动者,甚至需要3000Kcal以上的热量摄入。东京港区某学校餐食……(图:X @hidamarineko117)▼对比一下中国,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人日均热量摄入接近2300Kcal,比日本高了20%。可以说,日本人身高不增反降,问题就出在吃饭上。孕妇营养跟不上导致婴儿体重过轻,青少年热量摄入不足导致发育不良,是日本人身高上不来的两大主要因素。日本街头掠影(图:shutterstock)▼不过,日本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其实也跟吃得少有关。适度限制热量摄入可以降低代谢疾病风险,而现代人很多致命的疾病恰恰是因为吃得太好了。比如导致中国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心血管疾病,就和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分不开。高热量饮食是把双刃剑,它能让年轻人变得高大强壮,但也会造成热量过剩和脂肪堆积。如果在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下降后,还不减少自己的热量摄入,则会有致命的风险。总之,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无疑是其国民健康与社会发展的一面生动镜子。二战后的几十年飞速增长,上演了令人瞩目的身高奇迹。得益于政府对学校供餐中牛奶的强制推广,日本人一度长到东亚第一。当1米93的大谷翔平、2米06的渡边雄太在体育赛场上大展身手的时候,日本人小个子的刻板印象被彻底颠覆。▼然而,这股势头并未持续下去,在1994年达到顶峰后,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呈现出了下降趋势。男性平均身高卡在了171cm,女性也无法突破159cm的极限。这几十年日本人的身材变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中国作为东亚的后发国家,既要改善营养来触及国人基因的天花板,也要通过精细化的饮食管理来减轻医疗负担,让我们的国民体质更上一层楼。

    诸神的黄昏 香港四大家族正在集体谢幕(图)

    1香港四大家族正在集体“谢幕”,最近接连发生了好几件大事:97岁的李嘉诚,被撕下最后的颜面,其长子从港府新一届特首顾问团名单中消失了,而且还是唯一未获续任者的四大家族人员。这是个不寻常的信号。尽管“四叔”李兆基“愿用99%的财富换取30年青春”,但岁月没有绕过这一代商业枭雄,今年也随着早已身故的郭得胜,走了。而保留几大家族最后体面的郑裕彤一支,如今正陷入高达1510亿港元的债务危机。最近传出旗下新世界发展,准备卖掉杭州、深圳和上海的K11大厦自救。要知道,三代接班人郑志刚极有敏锐力,曾以象征式的1港币捐出27万㎡土地,是香港百年历史上第一家捐地的房企,他还投资了小鹏、商汤、蔚来等,助力内地科技产业升级,颇有当年李嘉诚北上广交良缘的影子。谁能想到,商业层面的溃败仍洞穿了这最后一堵墙。为什么四大家族纷纷跌落,步入黄昏?看似偶然,实则必然。2那个时候,我们太渴望接轨国际了,而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香港大亨,刚好补全了我们缺失的那块拼图。他们有全球渠道,有管理经验,还有最稀缺的“资本”。高峰期时,每 10 家外资工厂,8家带着港资烙印。这“前店后厂”的齿轮一咬合,帮助内地嵌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直至1997年,香港这片小小的弹丸之地,其GDP占比内地仍高达17%,其经济辐射力无人能及。后来,内地又开始模仿香港玩了几十年的地产密码,招拍挂、预售制,公摊制,学习怎么把土地变成发展的燃料。四大家族蜂拥而至,李嘉诚在老家潮州建公寓、建医院、捐大桥、办潮汕大学;李兆基参与了国内最早新式小区修建,也打造了不少城市地标,如北京恒基中心、上海“不夜城”;郭得胜则四处拍地,北京王府井、上海陆家嘴,常见新鸿基招牌;郑裕彤更为大胆,千禧年后,在内地两年开出百家周大福,在天津、沈阳、武汉买荒地,盖平价楼。有人说利薄,他却笑言:“这是我爱国的方式。”他们与地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辆战车上,而且作为先行者,他们的经营和模式,就像催化剂一样大大搅活了土地财政的游戏。以土地为杠杆,中国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大幕。四大家族的影响力,一步登峰,进一步巩固了在香港的地位。如果说,韩国人一生离不开三样东西。那么,港人从生到死,也离不开四大家族编织的经纬网:电力、宽带信号是李家的,燃气能源是李家的,楼盘不是李家就是郑家、郭家的。以至于香港小学生在作文写下:“这里是李家的城”。3然而,转眼之间,这一切就似乎要风消云散。先是2013年杭州西溪湿地,意气风发的马云抛下豪言:“这是互联网的时代,不再属于李嘉诚了!”没有及时上车信息高速公路的香港,自然与内地的产业升级开始脱离。旧魔法失效的那天,就注定了香港与内地的角色终会逐渐易位。就像这一次,特首顾问团名单没了李泽钜,却新增了内地的宇树王兴兴、强脑科技韩璧丞、经济学家朱民。不仅如此,几年前狮子山下一度成为地缘的风暴眼,本港人口连续数年流失,21万内地高才渡过香江,占到了香港总人口的2.7%。新市民的规模看似不大,但这股历史洪流远未抵达终点,未来仍会持续上演人口大换血,new money对old money的大置换。如今,与深圳接壤的香港北部都会区,盾构机轰鸣。在顶层设计眼里,南边是金融中心,而这里将与深圳共同打造成为科创中心,一改过去南重北轻的百年格局。在新的周期下,无论是四大家族,还是香港都在寻找新的定位。过去,它联通着中国和世界,未来亦会如此。最近,香港抢先通过《稳定币条例》,这个大胆的金融实验,是中国绕开SWIFT系统,弱化美元霸权的战略布局。亦是香港重新出发的号角。4一鲸落万物生,“四大家族”的谢幕,是一场新的序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多少人留意到,2021年的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会,从林子祥,到谭咏麟和谢霆锋,百位明星全都自愿报名,不要酬金。最后一个节目,唱的是《我的中国心》。这些昔日大腕,面朝内地,背后是维多利亚港璀璨了数十年的夜景。(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 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4年访台旅客日均消费成长1.2% 美国人最会花

    台交通部观光署调查,2024年访台旅客平均停留夜数6.98夜,较2023年减少,而日均消费182.83美元,成长1.2%,其中以美国旅客居冠,达238.86美元。 观光署今天发布「2024年访台旅客消费及动向调查」,根据调查统计,2024年访台旅客达785.77万人次,较2023年成长21.13%。其中,日、韩、港澳皆突破百万人次,欧美旅客成长2成、新南向也微幅成长6%。 观光署认为,2024年启动全新观光品牌3.0,TAIWAN – Waves of Wonder,结合疫后特别预算,推出游台湾金福气、Taiwan PASS及各项行销与优惠措施,成功拓展国际市场,推升访台动能。 调查指出,访台旅客平均停留夜数从2023年7.39夜,2024年缩短至6.98夜,而日均消费为182.83美元,较2023年微幅成长1.2%,换算全年访台旅客观光支出达100.28亿美元,较2023年增加16%。 观光署分析,新南向旅客占访台人次3成2,为疫后最大市场,而美国旅客人次较2023年成长23%、108年成长7.6%,日均消费更大幅提升近4成,带入约16亿美元收益,紧追在后。 消费结构部分,调查指出,以旅馆内支出费占比最高,达41.71%,其次是旅馆外餐饮费20.43%及购物费18.3%。 观光署观察发现,疫后旅客支出结构转变,购物支出下降35%,娱乐支出反增逾5成,显示旅客有追求深度旅游体验趋势。 至于消费潜力,观光署表示,以美国居冠,每人每日消费达238.86美元,其次为欧洲199.51美元、韩国197.98美元与日本193.13美元。 整体访台旅客满意度达4.61分(满分5分),各项服务均倾向「满意」,尤以「民众友善」、「治安良好」、「交通便捷」、「住宿安全」等项目评分超过4.62分,展现台湾在接待服务上的优异表现。

    “新西兰现在变小印度了”媒体紧急关停评论(组图)

    ▼新西兰航空最近公布了新任CEO——一名印度裔高管。谁知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轩然大波,在社交媒体上,许多新西兰人都给这位印度裔高管留下了种族主义评论。甚至有人讽刺说:“从天空的独木舟(waka),到天空的咖喱,我再也不会搭这家破航空了。”纽航新任CEO遭种族主义网暴新西兰航空新任首席执行官Nikhil Ravishankar目前是首席数字官,此前曾担任Vector能源公司首席数字官。他将在今年10月20日履任新西兰航空CEO一职。但这个消息一经公布,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本地人的各种谩骂。文章一开头那句“空中的咖喱”就是由来自基督城的Ethan留言的。而Lower Hutt的Richard则说:“新西兰现在变成小印度了,他甚至连新西兰口音都没有。”奥克兰的Philip表示:“下一分钟,新西兰航空的所有员工都会是亚洲人了。”可能是怕骂得太难听,NZHerald、RNZ和Onenews等媒体都关闭了这条新闻的评论区。但Reddit论坛上面,讨论依旧此起彼伏,不过针对种族的评论并不是太多。“这哥们任内负责的东西都变得更糟糕了,像是技术方面、客户忠诚计划、客户服务等。”“一旦你进入了高管圈子(C-Suite club),能力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这和任何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没什么两样——始终是那一批人,彼此之间几乎都不隔两层关系。”“我很震惊。Nikhil人很好,也聪明,但我从没觉得他是当CEO的人选。他不是行业出身,也缺乏高层商业经验。这次任命我觉得完全选错了。Cam Wallace原本是最佳人选,可惜纽航把他得罪了,现在他在Qantas当 CEO,反而对纽航造成打击。”诚然,Covid之后新西兰航空由于裁员以及资源短缺等原因,导致客户服务未能跟上,相关投诉集中爆发。在系统、改签退票、积分处理方面接连受到消费者批评,投诉文章屡屡见报。而这些事件,也有可能对这位负责相关业务的高管风评有负面影响。“质疑可以,但别用种族当理由”当然,无论是网友评论还是航司投诉,都躲不开主观和不可抗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在主流媒体、行业期刊以及公司内部,新CEO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十分积极的。例如引入自动值机亭、积极实现云端计算、使用人工智能提升航班调度和运营效率等,都是他牵头的。记者Jehan Casinader今天在本地媒体Stuff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也提到:有些新西兰人对大品牌有种奇怪的归属感,认为这些机构的掌舵人必须是“我们中的一员”。他说:“那为什么说Ravishankar不够格?他在Mt Albert文法读高中还不算数?奥克兰大学的一等荣誉学位也不够?他在Telecom的工作经历呢?在Vector的领导职位呢?还有在Greg Foran手下干了五年的新西兰航空高管,这些不算经验?”新西兰航空现任首席执行官Gr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