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八二三砲战遗孀故事「春闺梦外」影像纪录

    为因应当今游客游憩体验模式,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整修八二三战史馆,运用视听室圆顶结构打造天空剧场等,深化八二三砲战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11日举行开幕激活典礼。(中央社)

    八二三砲战已过去67年,作家王琼玲采访牺牲战士遗孀,写成「春闺梦」一书,导演王安民录下访谈影像,创作纪录片「春闺梦外」,为遗留至今的战争创伤留下纪录。

    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今天举行「八二三之后,那些被留下来的人」八二三砲战历史记忆分享会,邀请「春闺梦」、「待宵花」等书作者王琼玲,分享战役后留下来人们的生命故事。

    王琼玲表示,在「春闺梦」书中,一名遗孀受访时拿出已阵亡丈夫照片抱在怀里,说着她最烦恼的事情,是某天到了天上找他,「他永远是29岁,但我已经92岁,他还认得我吗?」

    对此,王琼玲说,这段话用听的已是刻骨铭心,八二三战士遗孀的故事还有很多,若能观看纪录片影像,看着她的白发、坐在当年新婚床上诉说作战阵亡的丈夫,「我想那是文本很难呈现的氛围」。

    王琼玲接受中央社记者采访表示,八二三砲战后留下来的人,受尽生活折磨,却仍惦记去到前线的战士;唐代诗人陈陶诗作「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是「春闺梦」书名含意,战场上的尸骨,仍是家里母亲、妻子、儿女日日思念的人。

    王琼玲说,写完「春闺梦」、「待宵花」等书后,仍持续在台湾、金门向大众分享书中故事,虽然听的人不同,但感动都是相同;期盼更多人能记得,当年是许多将士在金门坚守住八二三砲战,台湾才能有如今的平安,并替战事过去后仍艰辛生活下来的女性们,留下重要的历史纪录。

    王琼玲为「春闺梦」访谈阵亡将士遗孀时,其姪子王安民随同以影像纪录,去年11月他完成纪录片「春闺梦外」,诉说春闺梦醒后,留下来的人如何艰辛生活。

    王安民说,以他30多岁年纪,过去会认为历史课本中所写八二三砲战很遥远,但通过影像看这些遗孀、遗族诉说,「提到丈夫会难过、会失望、会遗憾,那个能量是真的会打在你心里上的,原来战争后遗症还留着。」

    此外,王安民表示,从拍摄的第一颗镜头,到最后进剪接,情绪不断被拉扯,「会体认到战争不是一辈人打完就会结束,近70年前发生的事情,其实会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他说,「或许有人会觉得老套,但还是希望永远和平。」

    王安民说,「春闺梦外」目前仍未对外公开,正准备参加各地影展,期望在不同影展宣传下,纪录片能被更多人看到。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