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法媒:习仲勋是开明改革者 为何儿子却是“红色皇帝”?

    法国世界报周五刊登文章,试图解开这么一个谜团,这就是:习仲勋是一位开明的改革者,他的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领导人习近平不应该也是一位改革者吗?为什么习近平却是一位保守主义者呢? 就此,法国世界报介绍了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习仲勋的英文传记《党的利益至上:习近平之父习仲勋的生平》。在这部传记著作中,作者约瑟夫·托里吉安(Joseph Torigian)认为,习近平的保守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文化的标志。

    磨难是政治锻造的熔炉

    世界报首先描写了这么一个场景:文革高潮中的1967年春天的某一天,13岁的习近平因其父亲的“政治问题”,头上戴着沉重的铁制高帽子被批斗,在这次批斗会上,习近平受尽了侮辱,甚至连他母亲也不得不随着旁边的人喊着“打倒习近平”。随后,习近平被送往少年管教所,寒冬腊月他只有单衣,只能睡在冰冷的地板上,还满身都有虱子。习近平后来坦言,他曾怀疑自己是否能活下去。习近平的同父异母姐姐也在文革中上吊自杀。

    然而多年后,当父子终于团聚,父亲习仲勋却要求当时23岁的习近平背诵毛主席语录。家庭悲剧以及深切体会过的党的残酷,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动摇对党的信仰,反而让他们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忠诚呢?

    习仲勋英文传记的作者认为,习家父子都深受布尔什维克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推崇“自我磨练”,认为个人磨难是政治锻造的熔炉,你受的苦越多,就越觉得党的恩情如山。只有通过绝望与牺牲,才能真正成为党的可靠战士。青年时代的习近平热衷阅读俄国小说《怎么办?》,其主人公就是睡在钉板上锤炼意志。

    党的利益第一,党领导一切

    要想理解为什么习近平将中共视为中国复兴的唯一工具,必须追溯其父亲的红色履历。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1913年生于山西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成长的山西省饱受贫困、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和鸦片泛滥的困扰。14岁时,饥荒和霍乱肆虐邻村,习仲勋参与了一场暗杀行动,以毒死一名反革命教师。可是,行动失败,却让其他几位教师因此患病。20岁时,习仲勋已经两次入狱,还中过一次弹。他终其一生都在说:自己最终会被活埋。

    1959年,由于一部描写他革命经历的传记被认为“有个人崇拜的嫌疑”,习仲勋遭毛泽东点名批判,被打入冷宫长达十五年。直到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才得以平反。他主导创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并辅佐胡耀邦,推动改革开放。

    让记者、外交官、汉学家、中国公民,甚至政权内部人士都不明白的是:既然父亲是一位改革者,儿子难道不应该也是一位改革者吗?为什么这样一位开明的长者,却养育出了一位高度集权、强化党的控制、对内肃贪打压、对外冷峻强硬的“红色皇帝”?!

    习仲勋传记作者认为,这不是偏离父志,而是对父辈经验的极端继承。习仲勋这位后来的“改革派”并非是温文尔雅的自由主义者。早在1930年代,他在肃反中毫不留情,逼供不择手段。1950年,他曾说:“要杀得人心惶惶。”他的“务实改革”不过是在革命斗争经验基础上的战略调整,而不是对专政体制的质疑。

    习近平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是“开放包容”,而是“不要挑战党”。毛泽东曾就习仲勋表示,习仲勋是“党的利益第一。”今天,习近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则是:“党领导一切”。这正是习仲勋精神的延续。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