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中国公布新型神秘炸弹 一发瘫痪一个城市(组图)

    最近,央视发布了一段动画视频,展示了一种名为“卫士600”(WS-600L)发射新型石墨炸弹的画面,据称可瘫痪敌方发电站和供电系统,并导致目标区域“全面断电”。

    这段视频引起外界重视,说是专门针对台湾的“关灯神器”,那么这款武器到底是干嘛的?应该怎么用?

    实际上,这并不是最新神秘武器,发射这种“石墨炸弹”的“卫士600”发射系统,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就有亮相,更加完整的相关视频也是当时由中国航天发布。

    在完整的宣传视频里,这款卫士600可以使用四种类型的导弹,分别是:

    侵彻爆破战斗部,主要打击敌指挥中心建筑物,机场跑道、加固机库等目标,混凝土侵彻深度不小于3米,在视频里至少打穿了6层楼。

    半穿甲战斗部,主要打击海面舰船,穿甲厚度不小于48毫米船用钢板。

    杀爆战斗部,主要打击有生力量、雷达阵地、导弹阵地、油库等地面目标,预制破片不少于7万枚,杀伤半径不小于180米。

    最后是导电纤维战斗部,主要用于破坏军用变电站、发电站等供配电系统,子弹数量90枚,最大抛撒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

    ▲导电纤维战斗部攻击配电站

    1

    从视频上看,卫士600这款武器最小射程80千米,最大射程290千米,可由陆基或海基平台发射,而文章开头的导电纤维战斗部质量490千克,内含90枚子弹药,发射升空后,弹头在距离目标300米的空中,突然分裂成90个罐状子弹药,那些金属罐落地后如同弹簧玩具般弹起,在半空中爆发出一片银色云雾,用于破坏军用变电站、发电站等供配电系统,最大抛撒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

    那么,这种导电纤维战斗部是怎么工作的呢?其实,这个导电纤维就是石墨纤维。

    我们知道,石墨是碳元素的一种同素异形体,从微观结构上看,每个碳原子都连结着另外的3个碳原子,它们共同组成了共价分子,那么它释放出来的电子,就会自由移动,所以在导电性能方面,石墨要比寻常的非金属矿石,要高100多倍。

    而在导热性能方面,石墨的熔点高达3850±50℃,并且在高温环境下强度会提高,导热性能远超钢铁,所以,为了破坏电力系统,人们就把石墨纤维拉成直径只有0.01毫米的细丝,还使用流体能量研磨并且进行化学清洗。

    把这种经过处理的细丝塞进战斗部之后,为了覆盖更大的区域,人们往往会将使用若干个子战斗部装载,当弹药被投放到指定的空域引爆后,子战斗部就会分散开来,释放出无数的石墨纤维细丝。

    由于细丝重量极轻,很容易就会漂浮到空气中,随着流动的空气波,被散放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去,不但会黏附在输变电设备、高压电线、发电设备上,还会钻进雷达这些用电设备内部,使带电设备发生短路。

    与此同时,还会使得一部分的元件产生汽化反应,形成离子通道导电,导致电力设备表层的绝缘体性质发生改变,进一步产生电弧,从而对电力设备造成第二次伤害。

    短路和电弧还会直接导致火灾的诞生,造成大规模的停电,使整个电力系统瘫痪,由于这种细丝又细又轻,还到处都是,比北方最烦人的杨絮更甚,所以仅凭人类的肉眼很难对它们进行清理。

    ▲北方的应该最懂杨絮有多烦人

    甭管是人工降雨还是自然沉淀,只要有一点没清理干净,就会造成电线短路,电力系统只要被这玩意儿袭击,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

    一枚普通的石墨炸弹攻击范围可以达到几千平方米,只要投放精准,那么只需要极少数的石墨炸弹,就能让一座城市的电力系统完全瘫痪,这可比常规炸弹省钱多了。

    2

    对于石墨炸弹,军迷肯定都不陌生,因为这石墨炸弹不仅是美军早就多次在实战中使用过了,而且最开始也是由美国研发的。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在南加州举行的一次飞行演习中,组织多架战机进行反雷达侦测训练,按照训练计划飞行编队在指定区域抛撒了大量箔条干扰弹。

    这次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但随即收到来自地方政府的投诉,声称飞行训练导致南加州电力中断长达数小时。

    调查显示,原来是少数干扰弹的铝制金属丝缠绕在途经演习区域的输电线路上,导致短路,美军技术研究人员受此启发,研发出了打击电力系统的石墨炸弹。


    ▲美军装备的BLU-114/B石墨战斗部,装有大量碳纤维细丝

    美军最开始对石墨炸弹的研发高度保密,而其首次应用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当时作为名叫KIT-2的特殊战斗部,与海军舰载型“战斧”巡航导弹结合使用。

    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以此对伊拉克境内的发电、供电设施和输电线路进行了大规模打击,造成伊拉克85%的电力系统崩溃,不仅极大影响到伊军的通信和指挥,更让大部分伊拉克平民陷入黑暗,心理打击效果极大。

    后来,为了降低使用成本,美军武器研发部门开发出了CBU-94型石墨炸弹,它主要由SUU-66/B型战术弹药布撒器和BLU-114B型战斗部组成,单价仅数十万美元。


    ▲CBU-94型石墨炸弹构造图

    该炸弹采用GPS定位制导或惯性导航+GPS制导的综合制导体制,子母弹战斗部为长20厘米、直径约6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前端设有延时引信,尾部安装有小型降落伞,内部装填若干线轴,缠绕大量直径只有0.1毫米的镀金属膜石墨纤维丝。

    在使用时,CBU-94会在制导系统引导下调整弹道,待下落到预定高度和地点,采用蚌壳式舱门设计的弹药布撒器会自动打开,释放战斗部。

    这些小战斗部会释放小型降落伞,缓慢下降,根据内置的无线电测高仪的指令,触发前端的延时引信,喷撒大量石墨纤维丝,附着在散布区域内的电力设备和输电线路上。

    不过,美军一直将CBU-94列为高度机密,至今也没有公布技术细节,目前已知的实战战例就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在北约空袭南联盟一个月仍不见效的情况下,才由F-117挂载CBU-94轰炸南联盟的输变电设施和线路。

    最终导致南联盟70%的地区供电中断,大量依赖电力的军事设备停止运转,迫使南联盟接受了北约的要求,这才让石墨炸弹后来有了“电力开关”的绰号。

    3

    对于中国公布的石墨炸弹,俄罗斯这边也非常关注,像他们的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就分析说,石墨炸弹受天气条件影响很大,在高湿度,尤其是降水天气下,粉末会迅速粘在一起并落到地面,容易失效,还说石墨造成的短路通常可以在24小时内解除,如果交战方试图对敌方基础设施造成长期破坏,使用常规炸弹和导弹更有意义。

    其实,这就涉及到石墨炸弹的一个认识误区了,要知道,石墨炸弹的目标并非发电厂,而是输电线和变电站变压器这类电网设施。

    很多人以为发电设备启动和关闭就等于电网的供电和停电,但实际上,现代电网高度互联,构成非常复杂,也非常脆弱,断开一个节点,电流就会重新分布到其他线路。

    为防备电力系统的突然崩溃,现代电网往往需要充足的冗余发电能力,可如果电网本来就已经高负荷运行,那么增加的负荷很可能引发接连跳闸。

    而重启电网也不是打开开关就完事儿,一旦发生了大面积停电,只能由具有自启动能力的发电机组启动,然后根据载荷能力,带动无自启动能力的发电机组,逐渐扩大系统恢复范围,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恢复,这个过程非常缓慢,甚至可能需要持续好几天。

    像2003年意大利停电,就是因为从法国通往意大利的两条400kv高压电线因暴雨中断,诱发电网连锁崩溃,最后导致整个国家全面停电。

    停电几个小时后北部城市米兰等首先恢复供电,继之首都罗马在当天中午开始有电,南部地区到第二天日才恢复供电。

    此外,在突然的大面积断电中,往往还会造成电力配套设备的损坏,电力供应就更加困难,所以,靠一场雨根本带不走石墨纤维造成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台湾当前缺电非常严重,近期岛内频发停电事故,特别是在台湾第三核能发电厂二号机组停机后,高雄等地已发生多次无预警停电,说明其电网已经非常脆弱。

    再说了,台湾本身就是电力孤岛,与其他地区的电网基本没连接,一旦出现大范围停电,根本获得不了外部协助,那么此时央视公布这款石墨炸弹,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