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清醒就没事?83岁嬷能活动却长褥疮 部桃医提醒这些状况

    部桃医护提醒照护长者要注意久坐、久卧变换姿势、翻身,避免压伤。(卫福部桃园医院提供)

    83岁妇人日前因呼吸困难在家人陪同下到台湾卫福部桃园医院门诊,院方安排住院。医护团队发现她荐骨部位有约10×10公分红块,伴随周围破皮,足跟部位也有红肿迹象,判断为一级压伤。

    医护询问妇人并向家人了解,原来家人以为阿嬷能自主活动,忽略长时间坐姿变换姿势的重要,导致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衍生压伤。

    桃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家榛指出,压伤俗称「褥疮」,是长时间压迫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的现象,依严重程度可分为四级,一级为皮肤发红、发热或硬块,可能伴随不适感;若出现破皮、水泡或浅层伤口则为二级,若伤口深入皮下脂肪即为三级,最严重的第四级甚至可伤及肌肉、骨骼。这类伤口若未及时处理,恐引发蜂窝性组织炎、骨髓炎,甚至败血症,后果不容小觑。

    刘家榛强调,压伤不是只有失去意识的病人才会发生,长期卧床、中风导致的肢体无力、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大小便失禁或营养不良者,都是高风险族群,而且清醒不代表免疫,一旦疏于观察与照护,压伤仍会找上门。

    部桃神经内科病房护理师高丹妮说明,预防压伤的关键在于减少局部持续压力。对于卧床或行动不便者,应1至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坐姿者应每30分钟擡臀10至15秒,或使用减压垫减轻臀部压力。此外,保持床单、衣物平整,穿着透气、易吸汗的衣物,并鼓励每日摄取2000至3000cc的水分,都是维护皮肤健康的重要步骤。

    高丹妮也提醒,每日应检查骨头突出的高风险部位,例如荐骨、足跟、髋部、肩胛、耳后等,确保皮肤干净、干燥,尤其出现腹泻或大小便失禁时,应尽快清洁,并使用透膜粉与皮肤保护剂形成屏障,避免进一步损伤。搭配均衡饮食与良好营养状况,有助维持皮肤完整性,降低压伤风险。

    一旦压伤发生,严重者可能需要清创或植皮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也加重照顾者负担。高丹妮呼吁,预防胜于治疗,除了减少医疗资源耗费与敷料成本,更能维持病人自尊与形象,降低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提升生活品质,为照护者与病人都创造更好的照护环境。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