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西工大BWB300验证机 揭示轰-20设计走向?(组图)

    这两天,在疑似中国第三款六代机试飞引发热议之际,人们对轰-20这款“迟迟未现身”的战略轰炸机更加期待。在有关其布局与气动设计的诸多猜测中,一个被讨论的越来越多的构型又被抬上了桌面:翼身融合(Blended Wing Body,简称BWB)结构。而在西北工业大学数年前试飞的BWB300缩比飞行器,正好契合这种假设。这款看似“低调”的验证机,是否就是中国轰-20研发过程中隐藏的一枚重要拼图?

    ▲BWB(翼身融合体)

    所谓BWB(翼身融合体)并非新概念,其本质是在打破传统“机身+机翼+尾翼”分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设计将升力、载荷和隐身功能最大化集成。相比传统设计,BWB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极致的气动效率:机身也参与升力产生,升阻比可达30以上,而如B-52这类传统布局轰炸机的升阻比仅为22左右。这意味着在相同油耗下,航程可大幅增加,是跨洲际打击的先天优势。

    其二是更好的隐身性能:取消直角交界结构,结合曲面过渡、S型进气道和内置弹舱设计,能极大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相比美军B-2“海狸尾”的妥协式隐身,BWB加长机身设计则可兼顾气动与隐身,效果更为纯粹。

    其三是结构效率更高,舱内空间更大:融合体应力分布均匀,内部空间利用率更高,有利于布置大型武器舱、燃油舱或指挥系统,满足未来多任务作战需求。

    ▲BWB300

    而就在几年前西北工业大学试飞的BWB300,虽然仅是缩比验证平台,但其设计理念高度吻合上述BWB结构优势。从已公开的图片与参数来看,BWB300呈现典型的飞翼式轮廓,无明显尾翼结构;同时采用宽翼展与融合机身,具备较强升力分布设计逻辑;而该平台很可能还试验了多舵面协同飞控与S型进气道的控制方式。

    此次试飞目的大概率聚焦于翼身融合布局下的飞控系统验证、空气动力数据采集、结构载荷分布评估等多个关键环节,而这些正是大型隐身轰炸机研发的“前置任务”。因此,将BWB300看作轰-20的技术验证平台,并非无的放矢。

    ▲BWB(翼身融合体)

    若轰-20采用类似BWB结构,其体型可能接近或略大于B-2轰炸机。根据目前外界推测,轰-20可能拥有如下关键参数:机长25~28米,翼展约50米:通过拉长机身增加俯仰控制力矩,无需“海狸尾”,保持完整隐身轮廓;内置弹舱沿翼身融合段纵向布置,可携带包括远程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弹、反舰导弹等多种武器;4台涡扇-15或涡扇-18改进型发动机,每台推力约12-15吨,总推力充足,支持180-220吨起飞重量;航程达到15000~20000公里,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打击”能力;飞控系统完全依赖多舵面协同控制,通过升降副翼、扰流板、翼尖调节器等系统保障远程稳定飞行。此外,发动机可能采用背部埋入式布局,有效控制红外和雷达特征,与美国研发中的B-21“突袭者”异曲同工。

    毕竟,战略轰炸机的任务包括长航程突防、隐蔽渗透、核常兼备打击乃至未来的电子战与指挥控制任务,而BWB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理想结构。传统设计如B-52虽然载弹量巨大,但隐身性差;B-2虽然具备隐身外形,但早期设计在气动控制与布局空间上有所妥协。BWB结构是当前工艺与理论进步下,对传统设计路线的“再优化”,可在隐身与实用之间取得更好平衡。

    总的来说,BWB300或许不是轰-20的直接原型,但它的存在几乎可以确认:中国航空科研已经在有序推进BWB轰炸机的验证进程,这本身就透露出轰-20项目的方向与深度。在未来空天战场上,隐身、远程、智能、多用途将成为主旋律。而BWB300的出现也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真正的轰-20,不远了。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