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搭子,子女省心,父母开心。
34岁的小麦用“结婚搭子”结束了她跟父母之间旷日持久的催婚纷争。
从20多岁开始,她就频繁被父母催婚。父母隔两天就会分享一些“不结婚孤独终老”的链接给她,每个月都会推给她两三个异性让她去相亲。
但是在她看来,父母根本不在乎她的想法,他们只希望自己按照他们的想法活着,父母给她介绍的相亲对象,几乎是在她的世界里“永远不会出现的人”。
随着年龄渐长,被逼迫的程度也越来越重。她跟父母之间爆发过很多次争吵,有时候甚至会挨打。
其实她并不排斥婚姻。
她也憧憬过理想的婚姻和伴侣。她很认真地谈过两段“可以考虑婚姻”的感情时,她发现,“对方想结婚的时候我不想结,我想结婚的时候对方不想结。”人生节奏的错搭,让她迟迟无法进入一段理想的婚姻。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个人空间之间,她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她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另一方面,她又不断接受来自父母和环境的催婚压力。
经过长久的思考后,她决定“相亲降级”,为自己找个“结婚搭子”,给父母一个满意的交代。于是,她在发了一条寻找“结婚搭子”的帖子,她明确强调了自己的“不婚主义”,但是迫于家庭压力决定找个异性完成“结婚”这项规定动作,双方不必投入感情,婚后各自独立。
由于已经在北京买房定居,所以小麦每年只有一两次回东北老家的机会。在父母面前,她会扮演一个中规中矩的女儿,为此,她要考虑很多环节,见家长、婚礼、婚后生活、催生……但是,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她可以随心所欲过一种“跟父母无关”的生活。
找“结婚搭子”的年轻人不止是小麦,很多年轻人开始探索不同于传统亲密关系的另一种可能。“结婚生子”渐渐从“人生必修课”到“人生选修课”过渡。中国科学院心理所《2024年婚育观调查报告》显示,95后群体中34%的年轻人不再将结婚视为“理所当然”,51.8%的大学生认为婚姻不重要,其中女性占了69.5%,她们宁愿追求“高质量单身”,而非“低质量婚姻”。
小麦也同样如此。并且她不认为找搭子是一种对父母的欺骗,“就像很多父母可能早就离婚了,然而一直等到孩子高考完才告诉孩子。你可以说他们这样做是他们认为的‘爱’,总之他们就是选择隐瞒真实的自己。其实跟我现在做的事情没有差别。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愿意哄我们开心。那现在他们老了,我们长大了,我也愿意哄他们开心。”
近日后浪研究所跟小麦聊了聊,她是如何找到靠谱的“结婚搭子”、如何重塑自己的婚姻观、以及在新的亲密关系中如何自洽的,以下是小麦的口述,经整理后发布:
被催婚的我,裂开了
我的父母一直是控制欲很强的人。家庭的压力已经侵占了我个人的自由空间,影响了我选择伴侣的自由度。
他们隔三差五就给我发一些不结婚孤独终老、老了住养老院没人看你这种消息。每个月总要推两三个人让我去见。让我很苦恼的是,他们不了解我,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他就按照他的想法,就像给母猪配种一样把各种人塞到你这里让你去见。但是我的择偶标准和他们的标准是很难一致的。
他们就认为找一个体制内朝九晚五上班的人是好的。他们不考虑是不是你喜欢听摇滚他喜欢听电子乐,不考虑你喜欢熬夜他喜欢早起,也不考虑你不吃辣但是他喜欢吃辣等等这些,人的基本喜好、生活习惯、自己的价值观认知,他们通通不考虑。他们给我介绍的人,基本上都是在我的世界里永远不会出现的人。
我们也会因为这些事吵得很厉害,甚至会挨揍。从小就这样,他们不在乎你的想法。如果你不按照他说的做就是在忤逆他,他就要揍你。
《东京贵族女子》剧照
在我来北京以前,我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我的妈妈是一名老师,老师的职业习惯就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听她的,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军人的职业习惯就是领导的命令绝对服从。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看什么、学什么专业、和谁交朋友、选择什么老师,上什么样的补习班,所有这些都是父母在做决定。
我大学学的专业也是我妈选的,她让我学英语,想让我当个英语老师。我小时候喜欢看书,喜欢听摇滚乐,他们全部都不理解,也不支持,不仅不支持,还把你买的光盘磁带,你那些心爱的东西全都给你烧了、砸了、撕了。现在说要跟父母达成一致?达成不了,这辈子都达成不了。你要说痛苦,肯定是有过,但是不至于抑郁,因为我知道早晚有一天我是有能力离开这个家的。
我的父母都是在集体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可能都不知道为什么结婚生子,然后就随大流该结婚结婚、该生娃生娃。他们的工作和成长环境决定了认为你要跟别人一样,“你跟别人不一样”这件事就是不行。我父母之间的感情虽然只能说能维持住吧,但是他俩在我不结婚这件事上居然出奇地保持一致。
我以前会烦这种行为,但是现在长大了,能理解父母的出发点,他们的人生观念和成长环境里形成的认知跟我不一样,他们也只不过是在他们的认知体系里去做一些他们认为对我好的事情,这是他们爱我的一种表现。
但是我们这代人接受的教育,从网上接触的信息又跟他们完全不一样,我没办法用我的认知说服他们,改变他们,我也不觉得谁一定对谁一定错。
我不想再改变父母,改变老人。“30多岁该结婚了,你不结婚就是不孝”,我不愿意再对抗和冲撞这种传统观念,那目前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两套系统给它分开运行,互不干扰、互不影响。我按照你的标准找一个人来给你个交代,至于我生活中跟谁谈恋爱,那是我个人的事情。
而且,像我们这种出门在外的人,一年算下来其实跟家人相处的时间非常少,可能一年到头回家一两次,我只要在家人面前是按照家人的意愿活着的这就可以了。
你可以理解为,我分裂出了两个“我”,一个是按照他们想法活着的“我”,一个是按照我的意愿活着的“我”。
“结婚搭子”:是盟友,有义气在里面
找结婚搭子是我经过认真思考后做出的决定。
我理解的婚姻实际就是在找一个合作伙伴,从理性的维度考量对方是否适合结婚,而不是出于感情本身。你可以把它定义为一个岗位,按照岗位的工作职责去筛选出合适的人。好比我们在做业务的时候,对合伙人的要求是两个人有共同的愿景、相似的价值观、互补的工作能力,我觉得这三项就很适用于婚姻。
我对“搭子”的要求是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情绪稳定、有责任心。对于双方达成的共识尽职尽责,可以签署婚前协议,婚后各自生活独立、经济独立,平时绝不打扰对方正常生活,逢年过节有需要时配合对方完成约定俗成的任务。
《征婚启事》剧照
我发完找“结婚搭子”的笔记后,很多人私信我。我比较幸运的地方在于我用这一套逻辑去筛选的时候,真的遇到了很合适的人,起码上面三点都满足了。我觉得称呼他为“男朋友”不准确,应该叫“搭子”。
很巧的是我跟他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很开心,我们都对对方很满意,甚至可以说都超越对方的期待。他当时加我微信时我还不在北京,但他其实也很主动跟我打招呼,介绍一些自己的情况。
从前期线上沟通我的搭子就给人感觉很舒服。我出差回到北京之后就约了线下见面,我发现他是个很周到很细心的人,他会问我喜欢吃什么东西,提前到了之后把菜单拍给我,算好我到的时间,等我到的时候菜都上好了。
见面后他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履历、过往的感情经历,以及找“结婚搭子”这件事上对对方的一个期待和要求。他因为工作并没有很稳定地待在一个地方,所以也没有碰到很稳定的感情,刚好也到了这个年纪,他也希望按照家里人的要求尽快找一个合适的人。
我们在一些方面达成高度的一致,首先我们绝对不是基于感情的出发点去找结婚搭子,只不过我们都遇到了同样的状况,我们都想保留自由的个人空间,不愿意接受传统的婚姻形式,但同时我们都是很孝顺的人,不愿意忤逆传统的家庭观念,迫于这样的压力,需要给家里人一个交代。
我们到现在认识两三个月了,见了七八次面,所有的沟通都很顺畅,而且我们都是很有契约精神的人,也知道相处的边界在哪里。我觉得无论是朋友也好,伴侣也好,能在吃到一起、聊到一起、玩到一起、睡到一起这四个维度上满足其中两个,和谐度已经很高了,但是目前我的“搭子”无论在吃东西的口味上、还是兴趣爱好审美上,包括大家未来要一起面对的事情上等等能达成共识,已经很难得了。所以我们能这么快满足对方的很多硬性要求,也是需要一些缘分的。
我想即便我们没有“搭子”这回事,我们也可以成为朋友。我们之间不能说没感情,只是不基于爱情,我们算是互帮互助的友情,甚至可以说两个人是盟友,有义气在里面。
《征婚启事》剧照
我也不觉得找“结婚搭子”是一种欺骗。就像很多父母可能早就离婚了,然而一直等到孩子高考完上大学才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出于为孩子考虑,父母委屈自己,牺牲自己。你可以说他们这样做是对家人的义务,或者是他们认为的“爱”,总之他们就是选择隐瞒真实的自己。那其实跟我现在做的事情没有差别。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愿意哄我们开心。那现在他们老了,我们长大了,那我也愿意哄他们开心。我现在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才按照他们所谓的“期待的活法”去生活。
我也不觉得这是一种假的婚姻,因为本质上说我确实是跟这个人维持一种婚姻形式。只是说我的感情寄托不一定是在对方身上的。在传统的婚姻概念里,大家习惯把对另一半的所有期待放在一个人身上,但是我更愿意说,我今天想爬山,我就找个喜欢爬山的搭子,明天我想打球,我就找一个喜欢打球的搭子,我后天喝酒我找一个酒搭子,目前我找到的结婚搭子,也只是我觉得是跟我去做“结婚”这件事最合适的一个人而已。
无论怎么选,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相信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嫁给了爱情,和自己相爱的人步入婚姻,然后有个宝宝,可以和谐地过这种婚姻生活。
我以前也觉得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结婚成家。但是随着感情经历的积累,我慢慢发现爱情和婚姻不是同一件事。我之前认认真真谈过两场恋爱,也走到过谈婚论嫁的那一步。但是有的是对方想结婚的时候我不想结,我想结婚的时候对方不想结。
之前我不想结的原因在于,我还没有在事业上做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我一直觉得,工作带给我的安全感和成就感是感情给不了我的。我不是不重感情,是我不想打乱我的职业规划,更不想放弃我的职业理想。那我就先去选择追求自己的事业。
我也遇到过一个全方位都符合我要求并且满足我对异性所有期待,同时又让我很崇拜很爱慕的人,但是人家不想结。我也不是一个拧巴的人,只不过这中间有个接受的过程,分开也会难受,但也不后悔。我觉得这就是缘分了,是注定错过了的缘分。
我发现大家除了相爱这件事以外,婚姻观不见得一致。所以分开了也不一定就是因为不爱了,也可能是两个人的人生规划、所处的人生节奏不一致。
《东京贵族女子》剧照
20多岁的时候我的感情不顺利,我会觉得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涉及到感情的问题我会比较回避。其实我们父母这一代人大部分也都不擅长建立好的家庭关系,导致现在80后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长大以后,父母之间爆发了离婚潮。父母那一代人离婚潮的背后,是我们从小也没有在一个很好的家庭关系中长大,导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怎么建立好的亲密关系,只能靠自己进入社会以后,重新养育自己,重新建立一套亲密关系模型。
到现在,我也不觉得责怪父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这在我看来没有太大意义,甚至说很多时候我都认为自己足够强大到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下个月我就打算见家长商量结婚的事情了。婚前协议、财产公证等等这些都会做,到时候我会说两个人上班比较远,所以婚后不会住在一起。我不会要彩礼,哪怕是真结婚,我也不会要。如果家人坚持要彩礼的话,这个彩礼我自己出。我们尽量不会麻烦对方,就是在互相有需要的时候照顾一下对方的家人。
后面可能会遇到催生的问题,我觉得我的搭子是个比较擅长处理家庭关系的人,我觉得我会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以及对方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如果对方家庭氛围合适我也可以接受生个孩子。
我觉得我的做法是建立在我对于看人的眼光和判断上。我也一直强调说我是基于我的现实状况去做出的选择,而且我也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我不希望我的行动影响别人的判断和选择,而且一定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就是你无论怎么选,你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这很重要。
《一天》剧照
(应受访者要求,小麦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