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南昌舰跟踪美国无人艇 美媒:战时或吃大亏(组图)

    继日媒爆料辽宁舰前出西太期间,日本自卫队曾进行“击沉航母”演习后,美媒又宣称,同样是在中国双航母的西太之旅期间,美国一艘无人艇遭到了055大驱的“跟踪”,最近时只有几米之遥。美方意味深长地警告称,此举风险极大。

    (南昌舰)

    据美国“突破防务”最新报道,美国无人艇公司“Seasats”透露,在今年6月份山东舰和辽宁舰打击群前出西太平洋的远海实战演习期间,辽宁舰战斗群隶属的055大驱南昌舰和美方一艘无人艇发生了“近距离接触”。

    (美国“光鱼”无人艇)

    美媒称,这艘名为“光鱼”的无人艇长度为12米,主体由玻璃纤维制造,主要用途是搜集商业和军事情报,美国海军和陆战队都采购了这款无人艇,用于海上情报搜集和作战演练,并多次在欧洲、中东和亚太水域参与演习。事发时,“光鱼”号正进行从美国西海岸到日本的横渡太平洋测试,整个航程约为1.35万公里,从出发到结束耗时历时6个月。

    (美国无人艇的航线图)

    据报道,美国无人艇在途经关岛西北大约530公里的海域时,解放军的南昌舰突然驶向美国无人艇,并对美方船只进行了长达20多分钟的近距离跟踪监视,根据美方无人艇拍摄的照片,南昌舰高大的舰艏压迫感极强,据称双方最近时只有几米的距离,可以说十分惊险。

    (美国无人艇拍摄的南昌舰)

    美国无人艇制造商的首席执行官弗拉尼根表示,虽然太平洋十分辽阔,但无人艇和油轮在10公里左右的距离擦肩而过是很常见之事,在南昌舰近距离逼近美方无人艇时,其实并未触发任何干扰警报,也没有向后方进行报告,只是无人艇配备的“自动识别系统(AIS)”公开播报了自身的位置,以免发生意外碰撞。实际上,美方也是事后才发现,无人艇曾经和中国军舰发生了“互动”。

    (乌克兰无人艇袭击俄舰艇)

    美媒称,美企负责人表示,虽然中国驱逐舰并没有干扰“光鱼”号的活动,只是近距离跟踪表示了“好奇”,但此次遭遇依旧有着巨大风险。他指出,在黑海或中东海域,使用满载炸药的无人艇袭击大型船只的例子比比皆是,此次中美船只的接触中,美方只是一艘价值25万美元的无人艇,但中方却是一艘价值9亿美元的万吨战舰,“这其中的风险严重失衡”。

    军事分析人士表示,虽然美国人没有挑明了说,但实际上也已经是“图穷匕见”了,美方认为,假如在战时中国驱逐舰在如此近距离遭遇美方无人艇的话,那么假如造价低廉的无人艇携带有武器或炸药的话,很可能对中国昂贵先进的军舰构成重大威胁,让中国军舰“吃大亏”。因此,美企CEO才会宣称此次遭遇的“风险严重失衡”。

    (乌克兰无人艇)

    但实际上,美方的言论纯属是自我贴金,美媒的报道很明确,中美此次海上遭遇并非美方无人艇的主动所为,事实上直到事发之后,美方才收到消息,根本没有威胁中方舰艇的机会。按照美媒的说法,南昌舰是主动跟踪了美无人艇20多分钟,这只能说明解放军战舰的警惕性非常高,而且雷达设备十分先进,能够在茫茫大海发现只有10米出头的小船。

    (山东舰航母战斗群)

    考虑到中国航母就在附近活动,解放军出动战舰对可疑船只进行近距离监控和查证,以确保航母战斗群安全不受威胁,这也是十分稳妥合理的举动,而且,南昌舰既然敢跟踪美方船只,显然就做好了一切准备,不怕美方玩“幺蛾子”,因此美方所谓“风险极大”的担忧,显然是杞人忧天了。

    相距不到10米!055大驱在关岛外海跟踪美国无人艇,长达20分钟!

    据美国《突破防务》网站报道,今年6月,中国海军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南昌”号在西太平洋关岛西北约530公里的海域,与一艘美国“Lightfish”(发光鱼)无人艇上演了一场“近在咫尺”的遭遇战。据美国无人艇制造商Seasats公司首席执行官弗拉尼根披露,当时南昌舰对无人艇进行了长达20多分钟的近距离跟踪,最近距离甚至不足10米。虽然事后双方均未发生干扰或冲突,但这一细节背后却折射出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海上博弈与技术较量。

    ▲美国媒体的相关报道

    “Lightfish”是一款长约3米、全太阳能电动驱动的自主航行无人艇,最大航速5节,载荷能力约50公斤,可安装通信、电子侦察、光电传感器或声呐浮标等设备。造价约25万美元,可批量布设执行海上侦察、中继通信等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已获得美国海军资助。

    这类无人艇的特点是小型化、低成本、长航时,且可以不间断收集情报数据。在美国海军“无人舰队”概念中,这类平台可在敏感海域长期潜伏,充当情报节点或突击平台。然而,它也存在一个天然弱点——态势感知能力有限。一旦缺乏实时监控,便可能在近距离遭遇对手而毫无察觉,这次与南昌舰的邂逅正是典型案例。

    ▲美国“Lightfish”无人艇与拍摄的055画面

    055型驱逐舰是目前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水面作战舰艇,满载排水量超过1.2万吨,配备有346B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综合电子战系统,以及可探测超低空掠海目标的先进传感器。这次南昌舰能够在茫茫大洋中率先发现并锁定一艘3米长、低反射截面的无人艇,并实施精确的近距离跟踪,凸显了其卓越的海上搜索与目标识别能力。

    尤其是在地球曲率限制下,小型海面目标的雷达回波极弱,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在较远距离发现“Lightfish”,说明055大驱在超低空、微小目标探测方面已具备国际一流水平。这种能力在反隐身、反无人化作战中有重要意义。

    ▲今年6月中国双航母战斗群的演练路线

    从时间与地点上看,这起事件发生在辽宁舰与山东舰双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进行远海实战化训练期间。南昌舰属于辽宁舰编队一员,这意味着当时中国航母编队已经抵近至距关岛不足600公里的海域。

    关岛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核心战略前沿,驻有安德森空军基地、阿普拉军港等重要设施,是美军B-1B、B-52、F-22等重要装备的部署基地。若战时,055型驱逐舰可发射对陆巡航导弹、甚至高超音速导弹,歼-15舰载机可在空中提供掩护,实现对关岛的饱和打击。这意味着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已经从第一岛链延伸到第二岛链,美军在关岛的“安全距离”正在快速缩短。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无人艇事件发生的同一时段,日本航空自卫队在冲绳附近举行了针对航母的攻击演习。演习地点位于钓鱼岛以北、冲绳西侧海域——辽宁舰曾航行的区域。多架F-2战机挂载反舰导弹,演练了“攻击航母”的完整程序。日本政府消息人士承认,这次演习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具有“对中国发出明确信号”的意图。这无疑与解放军双航母编队的西太行动态形成呼应,也反映出美日对中国海军活动的高度敏感。

    ▲日本进行“攻击航母”演习区域示意图

    过去的中美海上对抗更多集中在军舰、军机之间,如今无人化装备的出现,使得情报侦察和反侦察的边界更为模糊。无人艇可以低成本、长时间潜伏在敏感海域,但一旦被捕获,不仅有可能泄露技术机密,也可能暴露部署网络和作战意图。

    此次南昌舰的近距离跟踪,既是一次技术侦察,也是一次态势展示——向外界表明中国海军在远洋具备实时发现、接近乃至掌控目标的能力,同时不触碰冲突红线。这种“近而不犯”的行动手法,正是当代海上力量运用的精细化体现。

    未来的西太平洋博弈,将越来越多地出现类似这样的“小目标”。无人艇、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平台将在情报争夺战中扮演重要角色,而055、052D等先进驱逐舰的任务,也不仅是防空反导,还包括反无人化、反隐身和电子战等综合对抗。

    ▲中国双航母战斗群

    对中国而言,这类遭遇既是验证装备性能的机会,也是战略信息传递的节点;对美国而言,则是提醒其在无人化部署中必须考虑对手的应对能力;而对日本等地区盟友而言,这种近距离活动更突显出中方已具备在第二岛链实施存在性巡航与战术压制的现实能力。

    此次南昌舰与“Lightfish”的海上“对抗”,看似是一场无害的邂逅,实则是中美在关岛外海的一次静默较量。它告诉我们,在未来的西太平洋,海上对抗将不仅限于大型平台的硬碰硬,更会在无人化、信息化、隐身化的领域展开新一轮较量。而在这场较量中,中国海军显然已经走在了前列。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