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纽约市长初选升温,社区的讨论也愈发热烈。治安、教育固然仍是市政主轴,但在许多华社,最引发关注与焦虑的议题,莫过于接二连三的「游民所」计划。
▼收听「纽约客谈」:
从华埠、法拉盛,到布碌仑(布鲁克林)的86街与羊头湾,不少原本平静的街区,接连面临游民所选址的冲击。一纸公告、一场动工,像是突如其来的警报,打乱居民多年的生活节奏。住了几十年的邻里被迫进入备战状态,一有风吹草动便高度警觉。有人组织抗议活动,有人轮班守夜,更有屋主不惜自掏腰包打官司,只为守住社区的最后一道防线。
政局的变化,也让参选人纷纷「应声而至」。一个个现身社区,听民怨、拍照、握手、承诺,言语间尽力展现亲民形象。仿佛微服出巡般,希望打动这个过去投票率偏低,却潜力十足的选民群体。
然而,对许多华人来说,政治参与仍是相对陌生的领域。不少人直到近年才开始学会如何登记成为选民,开始了解候选人的政见与立场。有些人是因为孩子上学遇到困难,才走进学区会议,也有人是在得知游民所即将设点于住家附近,才开始研究市楼宇局申请、房屋规范与法规程序。
长期以来,华社在政治参与上相对保守,政党斗争、政策走向、预算协商实在太抽象,难以引起共鸣。尤其在语言障碍与资讯落差的现实下,许多民众只能仰赖亲友或社区领袖的意见,习惯性「跟风」支持,鲜少深入比较候选人之间的差异。
但选举终究不能只靠印象投票。要评估一位候选人,除观察他对社区与主流社会是否言行一致、选择只在选举时出现,更要看他提出的政策是否具体可行,是否真能回应社区的内核需求。候选人愿不愿意将社区的利益纳入决策,是否有能力把承诺化为行动,才是华人选民真正应该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