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第一个机器人拳王诞生了!25日晚间8时30分,由央视主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正式开打。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非专业选手操控了四部宇树G1机器人登上擂台,展开三轮、共12回合的格斗。最终,一位AI博主操控的「AI策算师」击败所有对手,赢得冠军。
在25日晚间的格斗赛中,宇树G1机器人即便扑空、摔倒,甚至被雷台围绳缠住,都能迅速起身。有网友观看后惊呼:「以后跟解放军战斗可能连真人都看不到!」
上海第一财经指出,G1是宇树在2024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身高130公分左右,体重35公斤,有23个自由度,膝关节最大扭矩90N.m。
报导称,在人类拳击比赛的规则之上,本次机器人格斗赛的规则更为简洁:机器人击中头部和躯干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有效击打计1分,腿部动作有效击打计3分,击中四肢不计分。
正式的比赛分为三轮,每轮分为三个回合。根据三回合累计总积分,积分最高的机器人最终获胜。在经过12回合的比赛后,此次「机甲格斗雷台赛」结果出炉—由一名人工智能博主控制的「AI策算师」最终获得了冠军。
第一财经指出,在12回合的比赛中,在人类遥控操作之下的机器人也会遇到「意外情况」。例如主动攻击的机器人反而扑空、失去稳定性倒地,被对手「KO」;机器人退后寻找角度,却意外被擂台围绳缠住;两个机器人在缠斗当中意外卡住,最终裁判出手将其分开…….
「这其实暴露了机器人动态运动控制与实时感知的不足。」大陆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周迪表示,尽管本次比赛采用遥操,但这跟传统遥控玩具的控制系统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他表示,本次宇树的遥操作方式融合了动作控制、智能决策等多种算法模型。当操作人员发出「勾拳」「踢腿」等指示的时候,机器人的感知系统会迅速定位对手并构建地图数据,决策系统根据学习训练评估环境、目标和指令,生成可运行策略路径,最后由控制运行系统完成动作。
而扑空、踉跄等状态背后,则有动作规划、传感器等模块的原因。周迪判断,尽管G1能通过强化学习掌握一些格斗招式,但在动态对抗中,从传感器捕捉对手位置到关节运行动作仍存在毫秒级延迟,导致挥拳时机偏差。
「G1的视觉和激光雷达数据在复杂对抗中可能出现噪声。」他认为,这也可能影响对手位置的实时定位,尤其是在快速移动或遮挡场景下。
和此前展示的跑步、跳舞、后空翻等所处的环境不同,G1在本次格斗赛中,需要面临的是随时会给自己施加干扰的动态交互环境,高度的对抗性也给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更多的挑战。
央视主播和解说员在比赛过程中多次强调,这场格斗赛仅是一个「科普展示赛」,但机器人算法工程师Jean却认为,这不仅是表演。Jean指出,这场比赛是一次全面检验机器人智能硬件和软件协同能力的窗口。「现实地来说,这种『人机共战』的方式,大概率会成为未来5到10年的机器人主流操作形态。」
不少网友则是惊讶于宇树G1机器人的动作已如此灵活。还有网友表示,「招招狠辣。机器人格斗的招式,都是以人类为假想敌。人的胸腹是弱点,所以有膝撞这样高杀伤力的招式,机器人没有,机器人怕扫腿。但这俩机器人对打,都是按打人的套路来的。」部分网友还将这场格斗联想到未来的战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