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国健署2022年癌症登记数据及2023年死因统计,2022年有1万7366位妇女罹患乳癌、2023年有2972名妇女死于乳癌,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台湾癌症基金会副首席执行官蔡丽娟表示,乳癌是国内女性发生率第一的癌症,治疗武器愈来愈多,早期乳癌几乎可以治愈,即使是转移性乳癌也有机会好好控制。
蔡丽娟说,尽管患者自认做好心理准备,但被医师声明罹癌的当下,大脑还是一瞬间空白,几乎无法好好讨论后续治疗。她以一份针对转移性乳癌病友所做的观察报告指出,超过8成癌友未曾设置出明确治疗目标、4成5未与家人分享过想做的事,恐未能好好说再见。
乳癌好发年龄为45至69岁之间,在新发生人数中,有超过30%未满50岁,属于年轻型乳癌。蔡丽娟强调,许多癌友具备母亲身分,生活的目标是治疗的动力来源,但却有8成癌友未曾设置明确治疗目标,近半不知如何跟家人开口,选择避而不谈,亲子各自承受疾病带来的压力。
报告也发现,有63.3%的病人在与家人谈论治疗目标时,会因「不想让家人担心」而选择隐瞒或闪避;有45%病人未曾与家人分享「接下来最想完成的事情」。乳癌病友协会理事长黄淑芳分享,39岁确诊乳癌时,孩子分别就读小二、小五,童言童语说长大要当医师帮忙把病治好,于是立下治疗目标要亲眼看他们长大。
黄淑芳认为,家人的支持是癌友最大的安慰和力量,不过观察报告发现,约4成病友从未与主治医师讨论过目标与治疗方式。她认为,在生命最后阶段,应该把握时光与家人一起旅行、完成计划、做想做的事,让离开的人安心远行,留下来的人也能学会放下。
台大医院癌医中心分院肿瘤内科部主治医师陈怡君表示,乳癌位居台湾女性癌症发生率第一位,其中HR 阳性 / HER2 阴性占国内乳癌亚型六成以上。转移性乳癌病友通常面临较低存活率的挑战,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新型的转移性乳癌治疗方式,包含标靶、免疫疗法、抗体药物复合体都有突破的治疗表现。
陈怡君说,观察报告发现「延长整体存活期」是病友最高的治疗期待之一,曾有一名65岁转移性乳癌病友,虽然有多元治疗选择,但与主治医师讨论超过1小时仍无法达成共识。直到患者脱口而出「只要再撑三个月就能领到退休金」,就是这个明确的治疗目标,后来突破讨论僵局、决定治疗策略。
台湾癌症基金会、台湾年轻病友协会、癌症希望基金会与乳癌病友协会携手推广「爱的冒险罐」绘本,邀请双金影后贾静雯担任公益大使,期望帮助转移性乳癌病友与家人讨论疾病状况、设置治疗目标,创造生命「有限度的无限D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