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危机中,康复者不只是过来人,更是下一位求生者的引路人」。芬太尼(Fentanyl)冲击美国、威胁未歇,曾深陷毒海的康复者布拉斯维特正默默扮演着关键角色,帮助曾经跟他一样、来不及被「接住」的成瘾者,重新找回生命的希望。
入夜的旧金山,街头危机四伏;无家可归者蜷缩街角,毒品交易在暗巷上演。市场南区一栋米灰色古典建筑灯光没有完全熄灭,像是黑夜中为求生者留着的一丝光亮。

「这段时间特别重要,夜班人员必须确保所有个案都还在机构,没有人逃跑或失踪」。戒毒与康复中心「港湾之光」(Harbor Light Center)计划经理芮伍德(DeJuan Redwood)24小时全天候待命,随时必须处理突发事件或紧急状况。
有时,个案因停止依赖成瘾物质会出现剧烈的戒断症状。
史丹佛大学医学中心急诊科主治医师杨圣一(Samuel Yang)临床观察,以芬太尼用药过量来说,成瘾者在戒断过程中,可能经历极端的身心不适,出现尖叫、咒骂、情绪失控等激烈反应。
戒瘾康复路漫漫 社福机构:循序渐进是关键
蓄着灰白色山羊胡、说起话来有条不紊的拉森(Major Richard Larson)是「港湾之光」的运行主任,他与妻子一同在此为寻求戒毒、遭受虐待或无家可归者服务。

他一边走过戒毒中心的走廊,一边对记者说,「港湾之光」采取社会模式戒瘾,无常驻医疗人员。若个案在72小时内使用过毒品便须启动机制,每30分钟确认一次状况。
戒毒中心采开放空间设计,床位一字排开,彼此之间留有空隙,环境整洁明亮。
目前戒毒中心最多可容纳40张床位。个案撑过最艰难的7至14天戒断期后,将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转往「港湾之光」内另一栋设有96张床位的住院治疗区,参加为期180天的康复计划。
与世隔绝戒毒 成瘾者迈向「清醒」最难熬一步
最初30天里,个案与外界隔绝,无法打电话,也不能随意离开,仅能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就医看诊或领药,之后才可逐步参与外部活动。每位个案皆由一组团队与专属辅导员陪伴,协助他们度过康复之路的艰难时刻。个案也必须参与课程、学习情绪管理。
对成瘾者来说,这段期间是迈入「清醒」的重要一步,往往也是最难熬的一步。
曾走过难关的布拉斯维特(Joshua Brathwaite)和琼斯(Vincent Lamar Jones Sr.)形容,人生最痛苦时刻非那段时间莫属,不仅要承受身体和心智煎熬,「周遭的人也不习惯你清醒的样子,有时得连旧朋友一起戒掉,『放弃』,是轻而易举的事」。

布拉斯维特曾沉迷于酒精、海洛因,后来更因追求快感而尝试芬太尼。
当初,在朋友鼓励下,他踏上戒毒康复之路,一步步从「港湾之光」的戒毒中心、住院治疗计划、再到犹如中途之家的「约瑟夫麦克菲中心」(Joseph McPhee Center)。
戒瘾成功化身引路人 点亮成瘾者重生微光
凭着优良表现,布拉斯维特从大通铺里的戒断治疗者,一路向上成为拥有单人房间的模范生。
「当他停止把成瘾问题怪罪他人、往内看向自己时,那一刻康复才真正开始」。见证这一切转变的拉森强调「诚实」的重要性。
拉森记得,布拉斯维特从「港湾之光」毕业时,大家都在为他喝采,「我们庆祝他做到了;毕竟,另一种可能的结局就是死亡」。
拉森统计,「港湾之光」的康复毕业率2024年达53%,远高于旧金山市的12%。他开心表示,一个好的康复计划毕业率大约是30%,「港湾之光」的成果令他感到欣慰。
分析关键因素,他指出,「第一,我们努力让这里成为一个安全的地方;第二,我们的动机就是真心帮助这些人,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摆脱毒瘾,重燃对人生的希望」。
在「港湾之光」3年多的服务中,拉森聘雇了布拉斯维特与琼斯这些「毕业生」,让他们成为新个案的引路人。他认为,一方面,他们有过类似经历,更容易与个案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他们能从帮助个案中获得成就感,继续稳定地走在康复的道路上。
46岁的布拉斯维特如今是「港湾之光」的计划助理,因毒瘾被迫与3个孩子分开的他坚定表示,「我想要重建家庭关系。我必须先为自己努力,才能去爱我的孩子」。
63岁的琼斯则肩负起夜班人员的工作,负责床位点名与环境巡查,守护中心的安全。

「我现在有了人生目标,就是去帮助那些仍在痛苦中的成瘾者」。琼斯说,「能引领另一位成瘾者走到我现在的阶段,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他略带腼腆表示,「我的梦想就是回到我挚爱的妻子身边,继续走在康复道路上,并且成为一名辅导员」。
随到随治 康复机构第一时间「接住」求助者
近年,强效合成鸦片类药物芬太尼席卷旧金山,过去五年已酿成数千人死亡,有许多人仍徘徊在生死边缘。拉森心痛坦言,「我们确实有一些个案又回到大街上,后来因吸毒过量身亡。这对我们来说真的非常痛苦,但我不能因为痛苦就停下脚步」。
「港湾之光」上层机构「找到出路」(The Way Out)的副主任普勒契(Destiny Pletsch)认为,要能真正改变这场危机,「责任」与「机会」必须并进;官方打击街头毒品交易的同时,也必须让成瘾者有立即获得照护的机会。因此,「找到出路」提供的是「随到随治」的服务,「只要你来到我们门口,我们就会立即提供治疗」。
普勒契说,这在旧金山是一种崭新的理念。过往,许多寻求住院治疗的个案经常面临漫长等待,过程中毒瘾发作,失去了戒瘾意志。根据统计,等待期经常是二至三天。

普勒契提出批判性的观点,「我们不能一边跨过街头昏迷不醒的人,一边幻想他们会神奇地自己变好。我们也不能只是把他们安置在旅馆里,然后期望他们会好转」。
她也赞同拉森的理念:「参与康复计划的每一个人,其实是这场危机的最佳解方。」
黑夜过去,清晨阳光穿过狭长落叶窗静静洒在「港湾之光」戒毒中心。几张挣扎中的脸孔坐在床沿凝视前方,他们或许正靠近希望的边缘,也可能再度被拉回深渊。
回望这些似曾相似的身影,布拉斯维特不假思索表示,「即使是最严重、最绝望的成瘾者,也能有清醒的一天」。琼斯嘴角上扬,莞尔笑说,「我可是从62岁才开始这段旅程的,如果我能在这个年纪做到,还有谁不能呢?我可是个老家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