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北京近日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该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即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并要求课程必须「开齐开足」。
央视新闻客户端1日指,相关课程目标,为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人人必学、可学、愿学的基础性内容。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项目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中,在小学阶段,课程规划通过「体验式课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深远影响。并在启蒙阶段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念,创建隐私保护、数字身分的基本认知,培养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初中阶段,则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培养高端的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能够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并辨识技术应用的边界与风险等。
于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全面培养人工智能素养与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熟悉数据处理与标注、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及深度学习入门知识,具备一定开发智能系统的实践能力。
在高中时,该纲要目标是学子能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综合学习任务。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复杂伦理情境中深入思考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伦理安全等方面的关系。
报导也提到,根据中国的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须「开齐开足」,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