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全美唯一「古坑农场直达纽约餐桌」台湾咖啡的文化迁徙

    咖啡馆实践「从农场到餐桌」的直营生态。(陈光辉提供)

    一年前,在纽约最富饶的上州小镇斯卡斯代尔(Scarsdale),一间装潢简朴、格调摩登的咖啡店悄然开张,和其他小店相比,这里的咖啡口感柔顺,入口时果香浓郁,并带有回甘悠长的余韵。

    几年前由爱好入坑、而后辞职开始全职打理咖啡业务的店主陈光辉,选取历史悠久并在近年来崭露峥嵘的台湾「古坑咖啡豆」,实践「从农场到餐桌」的直营生态,打造全美国唯一一家咖啡豆全产自台湾的精品咖啡店「福尔摩沙」(Formosa),「台湾不是只有好喝的高山茶,也有精品的咖啡,」他说。

    咖啡店「福尔摩沙」(Formosa),座落在纽约最富饶的上州小镇斯卡斯代尔。(陈光辉提供)
    咖啡店「福尔摩沙」(Formosa),座落在纽约最富饶的上州小镇斯卡斯代尔。(陈光辉提供)

    台湾咖啡史:复兴与无名

    咖啡有多种烘培、研磨、与萃取方式,从简易手冲到高端的烘豆机操作,每一步都有学习曲线和由此而生的成就感,而咖啡冲煮的过程,有时就像一段「小型的冥想」,为爱好者们带来心理上的放松与陪伴。在纽约曾长期从事销售工作、已萌生几许倦意的台湾移民陈光辉,也因此在闲暇时光,步入了咖啡的世界。

    陈光辉在台中长大,在纽约读完大学,当完兵后复又回到那里工作。曾惊叹台湾咖啡豆质量和新鲜口感的陈光辉,在深入研究咖啡以后,对家乡咖啡的回味之情也愈发浓烈。但令他惊讶的是,在纽约,就连许多专业级的咖啡烘豆师,都不知道台湾咖啡农场的存在。

    秋季在曼哈顿举行的纽约咖啡节(The NewYork Coffee Festival),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名像陈光辉一样的咖啡爱好者、业内人士或是品牌方的参与。但当他2018年在咖啡节与约30位烘豆师与进口商聊天时,他却发现在他们之中,虽对越南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咖啡(Java)有所耳闻,但仍无一人知道台湾咖啡。

    从豆源采购、运输,再到烘焙与冲煮,这横跨太平洋的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由陈光辉的咖啡店亲自完成。(陈光辉提供)
    陈光辉在纽约布朗士的共享烘培空间,研究浅焙、中焙、深焙,并通过不同批量的实验。(陈光辉提供)

    台裔烘豆师 锁定小众赛道

    回溯历史,台湾的咖啡史事实上比多数人的印象中来得更悠久,早在日治时期,在台湾云林、嘉义、东部等地种植的咖啡,已经开始供应日本市场,而云林古坑出产的豆子,更是被日本皇室选为「御用咖啡」,只是当地的咖啡产业,在二战后因战时改种及需求不足等原因走入衰退,直到2000年后才逐步复苏。

    到2000年代中后期,精品咖啡开始在台湾普及,许多本地烘的咖啡店续又崛起,参与国际赛事且屡获殊荣。另一方面,台湾精品茶销量的下降与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使得更多的茶农逐渐转作或兼作咖啡。但饶是如此,台湾咖啡在国际舞台,却仍无法说是声名在外。

    「坦白说,这让我百感交集,」发现了这样一片小众市场的陈光辉说,「我既兴奋又不安,不知道这个极为冷门的赛道,是否值得我冒险,投入时间与金钱。」

    但即使再垂直与细分的领域,只要做得专业,在以多元化著称的纽约,也势必会找到它的市场与买家。秉承这样的信念,在经过一年多研究及与家人的规画后,陈光辉终是鼓起勇气,决计成为美国第一位专注台湾咖啡的烘豆师。

    23.5度北回归线 手采与日晒

    位于23.5度北回归线附近的台湾云林古坑,无论是湿度、气候、位置,皆与世界知名的咖啡产区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纽约读大学、并于2015年重回纽约工作的陈光辉,也十分怀念古坑咖啡的圆润香甜。

    敲定了咖啡计划后,陈光辉找到了两家在古坑的咖啡农场,他介绍,有别于南美平地、机器作业的大型农园,这两家中小型的咖啡农场,座落在海拔3000呎至4000呎的山地之间,有着富含养分的火山土壤以及阿拉比卡植株。它们抛却产量优先的经济模式,而是采用能逐颗挑选成熟果实的手采方式,致使产出的咖啡虽稀少,年产数吨,却有着更稳定的品质。

    云林县古坑乡拥有草岭、石壁地区不同地质风貌,又是台湾咖啡原乡,曾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涌入。(联合报记者李京升/摄影)
    台湾的咖啡农场年产量大约是两公吨,每一颗咖啡豆都必须精心栽培。(联合报记者彭宣雅/摄影)

    至于古坑咖啡独有、也令他在疫情期间回味不已的「果香」,陈光辉解释,除了火山地质及海拔与地质的因素以外,这也与农场采用「天然整果日晒」(dried-in-the-whole-fruit method)的方法有关。相较于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水洗法,日晒法更古老原始,在采收咖啡豆后,直接将咖啡果实在阳光下曝晒,而对于水洗法清新纯净的本质风味,日晒后的咖啡豆,则保留了更浓郁的果香与自然发酵的甜味,口感如丝般柔滑,并带有明亮的风味。

    纽约共享烘培 探索烘豆1年

    有了原材料以后,接下来的一道功课便是咖啡豆的烘培,陈光辉发现,在美国,咖啡馆售卖的咖啡豆或是咖啡,绝大多数并非店内烘培(in‑house roasting)。但对他来说,他更看重「从农场直达餐桌」的生态体系,从豆源采购、运输,再到烘焙与冲煮,这横跨太平洋的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由他的咖啡店亲自完成,保障咖啡的新鲜与风味,也强调与农场所创建直接与透明的关系。

    陈光辉在纽约布朗士的共享烘培空间,研究浅焙、中焙、深焙,并通过不同批量的实验。(陈光辉提供)

    对于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咖啡烘培是一门精深的学问,烘豆师需要用耳分辨第一次与第二次咖啡豆爆裂(crack)的声音、用眼观察颜色变化与豆粒表皮、用鼻闻嗅气味的演变,用味觉在每批杯测中精炼风味。而对于陈光辉,这些需要掌握的多重的感官技巧,则简化为更科学的三大要素:「时间、温度与数量。」

    值此期间,受到共享经济启发的「共享烘焙空间」(sharing roasting),则已在纽约兴起。通过共享设备、空间与专业资源,帮助如同陈光辉一样的小商家无需一次投资大型设备,也能实现店内烘培。陈光辉总共花了一年时间,在纽约布朗士的烘培空间,研究浅焙、中焙、深焙,并通过不同批量的实验,探索最适合古坑咖啡豆的烘培方式,最大程度激发豆子的果味与芳香。

    一场反向的文化迁徙

    近十年来,咖啡风潮可谓「西风东渐」,在亚洲市场呈现爆炸成长,年轻的Z世代与千禧世代,更是把喝咖啡视为一种「生活风格」,但正如非营利机构及网站「台美人」(TaiwaneseAmerican.org)创始人何吉(Ho Chie)所言,媒体报导多聚焦于那些创意咖啡厅与进口国际精品豆的天才咖啡师,却鲜少提及真正由台湾本地栽种的咖啡豆,孕育优质咖啡豆的古坑等宝地,也仅在精品爱好者的小众圈内流传。

    陈光辉所做的则是另一场反向的文化迁徙:在台湾农场,农夫们采摘下完全成熟的咖啡豆,经过几周的天然日晒处理。他们在收到来自纽约的订单后,将在两天内完成包装,然后以空运的方式,快速送达陈光辉在纽约的据点。而当纽约的买家下单,在出货前的24小时之内,这些咖啡豆都将完成手工烘培,最大限度地确保新鲜。陈光辉的「福尔摩沙」,也是现今全美国唯一一家咖啡豆均进口自台湾的咖啡馆。

    「台湾咖啡的独特性,在于它不是大型生产地。台湾的咖啡农场年产量大约是两公吨,相比巴西、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等咖啡大国是非常小规模的。所以每一颗咖啡豆都必须精心栽培,从栽种到采收的每一个细节,都受到细致的照料」他说,「台湾咖啡绝对有潜力。但就像所有的新事物一样,要进入一个成熟又饱和的产业需要时间。美国的咖啡市场竞争激烈,我们都必须确保,台湾咖啡以最好的样貌被呈现出来。」

    陈光辉开设全美国第一家咖啡豆均进口自美国的咖啡馆。(陈光辉提供)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