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National Post报道,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是个习惯性眨眼的人。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三次就是习惯。
据统计,卡尼自从赢得最高职位以来,至少在四次重要的公开场合中眨过眼——一次是在里多厅(Rideau Hall)宣誓就职、一次是在椭圆形办公室(Oval Office,美国总统办公室)、还有两次是在阿尔伯塔省卡纳纳斯基斯举行的G7峰会上。


这些眨眼是有意为之,还是已经变成了下意识的反应?它们意味着什么吗?一定要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如果没有意义,那为什么要冒着引发误解或外交冒犯的风险?尤其是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场的场合下眨眼——上文提到的例子中就有三个是在特朗普面前发生的——这种举动带有一种与卡尼一贯“沉稳可靠”形象相冲突的冒失气息。
即使是在公共场合,眨眼看起来依然像是某种私密行为。它展现出自信,但也可能显得狡黠;它可能削弱一番精心措辞的表态;有时候,字面意义上它就是在说:“我在撒谎。”但它也可能是在表达:“我已经掌控全局。”
“不论是在何种情境中,卡尼的眨眼都传达出一种‘愿意被注意’的舒适感。”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讲师斯图尔特·普雷斯特(Stewart Prest)表示,“但如果被误解,可能会演变得非常糟糕。”
例如,在最近的G7峰会上,特朗普在谈论俄罗斯未被邀请一事后,正在回答一个关于美加贸易协议受阻的问题。他说:“我有一个关税概念。”接着补充道:“马克有个不同的概念,有些人喜欢他的那个。”
就在这个略带冷嘲的评论之后,卡尼一直在注视着特朗普发言,然后微微转头朝镜头后方某人看去,左眼轻轻一眨,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若隐若现的笑意,几乎形成一个得意的笑容。

不久之后,特朗普准备离开峰会,在面对媒体时站在卡尼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之间。当特朗普说这次峰会“成果颇丰”,包括与英国达成了贸易协议时,卡尼这次转头看向马克龙,又眨了一下右眼,脸上同样浮现出那一抹危险却调皮的笑意。
有些人是在说话时对自己的话眨眼。而卡尼更常是对别人说的话眨眼——而且不是对说话人本身,而是对观众。
普雷斯特认为,卡尼在特朗普在场时的眨眼是他一贯风格的体现,这种风格可分为三个层次。他说,这为我们理解卡尼的眨眼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它们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它们是“说给谁听”的。
第一个层次,卡尼是在对特朗普做出回应,虽然是在公共场合,但他保持安静,只是倾听。第二个更高的层次上,他在向马克龙“私下”传达一种未被说出口的内心反应。最高层次则是,他在向镜头另一端的公众传达一种从容——他能同时游刃有余地处理所有这些“外交礼仪的游戏”。
“这是一场高空走钢丝的表演。”普雷斯特说,“如果失败了,可能会摔得很惨。”
他必须谨慎地让公众也成为眨眼的“对象”,而不是排除在外。“潜台词必须把公众也带进去,”普雷斯特说。他们需要知道卡尼想传达什么——他在自信地掌控局面——而且他们也必须相信他。否则这就只是一个自负的面部小动作罢了。
普雷斯特说,对于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选民来说,这种策略在有效之前都没问题,但一旦失效,就会彻底失效。卡尼目前正处于政治蜜月期,他频繁眨眼的行为恰好与他在任初期飙升的支持率相吻合。他可以眨眼,并期待公众善意解读。但这种局面是会变的。

那么,这样的眨眼是否会变得“太过头”?是否会让人感到不适?或者过于油腻?随着政治负担逐渐累积,卡尼的眨眼是否也会像贾斯廷·特鲁多那些搞怪袜子一样令人厌倦?
“卡尼的眨眼会被外界按照他本人的形象来解读。”普雷斯特说。
所以,也许有一天,那些眨眼会变得刺眼。那时,这位有“眨眼毛病”的领导者,或许就会变成“有领导问题的眨眼者”。不过目前为止,普雷斯特表示,卡尼似乎玩得还挺顺。
不过,加拿大的网友们似乎并不怎么喜欢卡尼的眨眼:
“傲慢,自恋——小男人综合症。”

“‘眨眼是一种非正式的非语言交流方式,通常表示双方都隐藏着某种信息或意图。’——卡尼会屈服于特朗普的所有要求。”

“我不在乎他眨眼的次数,也不在乎他眨眼的真正含义。我在乎的是他是否在尽职尽责。到目前为止,我想说的是……没有。这位总理损害了我们与美国——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关系。我真心希望其他人能够理解……我们需要他们胜过他们需要我们。”
“我个人觉得他眨眼的动作……令人毛骨悚然,而且不真诚。他似乎根本不知道别人在要求他做什么,或者说,只要自己是关注的焦点,他根本不在乎。然后,他用他的口头禅和言辞去说服所有他能说服的人……呸……他很聪明,而他们却低他一等。不幸的是,太多人上当了。这家伙浑身散发着傲慢的气息。这就是我对这位总理和他的眨眼动作的评价。”

“自由党们都喜欢政治舞台剧。卡尼只是在扮演他的角色。”

那么,各位华人网友怎么看呢?如何理解卡尼的眨眼呢?